25

2025.11

在这片希望的沃野之上,我们看到了一条以系统思维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也在为全球粮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过程中,见证了一种立足国情、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生存智慧。

25

2025.11

让文明的脉搏在古老的肌体中,为新时代强劲跳动。

23

2025.11

评论需吃透素材、深入了解后再发声,才能掷地有声。

22

2025.11

当研究和准备足够充分时,动笔往往是一个水到渠成、梳理和表达自己已然成熟的思想的过程。

21

2025.11

每一笔消费都承载真实需求,每一分投入都创造核心价值,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必将实现同频共振。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在消费与节约的良性循环中,逐步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图景。

21

2025.11

“人是发展的尺度,也是发展的目的。”坚定不移地将“人”置于发展战略的中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着眼长远的关键抉择。这既需要政策定力,也需要社会协同。当我们把14亿人民的智慧与活力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时,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将行稳致远。

21

2025.11

当法治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当公平正义成为人人可享的现实权益,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生活在法治中国”的踏实与幸福,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21

2025.11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从“重总量”到“优结构”的转变,新时代发展逻辑的重塑,让“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协同成为必然选择。

21

2025.11

研读类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先研究学习,再将心得体会汇于笔尖,落纸成章。研读之后是写作,但这种写作不应该是搬搬抄抄、复制粘贴,而是同学们在研读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心得体会。

20

2025.11

“守基”不是墨守成规,“拓新”不是弃旧图新,二者辩证统一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

20

2025.11

当文物在艺术中“活”起来、传统在科技中“新”起来、文化在传播中“热”起来,中华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让文化强国之路越走越宽广!

20

2025.11

理论文章不应是象牙塔里的曲高和寡,而应致力于实践场中的深入人心。

19

2025.11

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为主动力,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新形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鲜明底色,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最终归宿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9

2025.11

一个有热度的新闻时间或者一个新闻现象,背后必须具有普遍性、公共性,才能成为评论的对象。

18

2025.11

让“银发浪潮”之下的乡村达成基层“善治”与人民“乐活”的同频共振。

17

2025.11

革命老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与难点区域,其在政策扶持下的转型突破、在特色发展中的内生成长,不仅书写了自身的致富篇章,更蕴藏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智慧。

17

2025.11

从革命年代“为人民解放而战”,到新时代“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民初心始终是不变的核心。

14

2025.11


13

2025.11

红网论道训练营,是校媒协作联合培养卓越理论评论人才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训练营旨在深化媒体理论平台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实践指导,培养一批具有高质量写作能力的综合型特色人才。

13

2025.11

当系统观念成为基层治理的普遍共识,我们便能逐步破解一个又一个治理难题,不断夯实国家治理的基层根基。唯有握紧系统观念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更多基层治理的“锁”,让治理之花在基层沃土上持续绽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1

2025.11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当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08

2025.11

“湘超”进课堂,看似微小的一步,实则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大步。

06

2025.11

如何以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富意蕴充实头脑、指导实践,成为中国青年必要、紧要的时代课题。

05

2025.11

从革命年代“星星之火”到新时代“守正创新”,红色文化是联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持续注入持久力量。

17

2025.10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

09

2025.10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29

2025.09

陈钦华(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形成的宝贵经验,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25

2025.09

新时代新征程,党领导人民继续开创历史伟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脉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4

2025.09

从抗日烽火中汲取力量,从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经验,在新征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3

2025.09

数智技术深度重构教育生态,为高校思政教育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17

2025.09

唐励教授所著《大学生思想素质结构及其优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从“结构”视角系统研究大学生思想素质优化的一些难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很有价值的探索。通观全书,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

15

2025.09

进入新时代,构建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中华现代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12

2025.09

从阅兵仪式中,世界不仅看到了现代化的中国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看到了一个自信、开放、负责任的中国。

10

2025.09

打造“智慧思政”金课,绝非用技术手段简单包装传统课堂,而是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和教学革命。

08

2025.0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08

2025.09

实现协同育人目标需从四大维度精准发力:理念维度需深化育人理念,凝聚育人共识;资源维度需资源整合优化,提升配置效率;运行维度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评价维度需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育人成效。

02

2025.09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27

2025.08


26

2025.08

回望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走出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25

2025.08

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内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品牌建设,湖南这片 “红色富矿”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红色动能。

20

2025.08

新时代青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肩负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

16

2025.08

紧扣“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讲好思政课,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湖南的生动实践、突出成就、美好前景融入思政课,为“大思政课”增添时代活力。

23

2025.07

只要领导干部肯放下架子、学网知网用网、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群众、让制度保障落实到位,网络就能成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让政策更接地气,让治理更有温度。

05

2025.06

学习袁隆平身上表现出的敢为人先、脚踏实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对高校特别是农林类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能够引导高校师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三农”情怀、提高专业情怀、培养人文情怀,有利于强农兴农人才队伍建设。

11

2025.04

在全球产业竞争加速重构、国内需求结构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特色产业如何突破“资源依赖”瓶颈,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成都市彭州市的实践表明,运用场景创新方法论,是破解产业协同不足、技术转化低效等痛点,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21

2025.03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进一步彰显了场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本文运用场景创新方法论,从场景革命的深刻影响、场景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及其对西方理论的超越四个方面,对场景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进行探讨。

14

2025.03

回顾一百多年的历史,真的像恩格斯说的那样:“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缅怀马克思,就是要感受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光芒。

18

2025.02

中国动漫正以创新姿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

24

2025.01

遵义会议作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90年后的今天,依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08

202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