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1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宝城镇马鞍村农民在装卸刚收割的稻谷。 邓良奎摄(新华社发)
□董世慧(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粮食安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多次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其内核已从静态、孤立的“总量安全”,演进为追求动态、关联的“系统安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这场变革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幅崭新蓝图,不再是单一粮仓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可扩容、能加固、善免疫的“大国粮仓”系统构建,是一幅有智慧、能呼吸、会成长的沃野图景。
我国粮食安全系统的扩容,得益于以“大食物观”拓展发展视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粮食安全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也是粮食安全治理路径的重要跃升。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其本质就是通过拓展资源禀赋和供给结构,实现粮食安全系统的战略性扩容,系统性地对冲资源单一带来的风险。传统粮食安全观聚焦于耕地上的谷物生产,而“大食物观”则将视野从有限的耕地拓展至“农林牧渔并举”,把“粮食”的内涵从“谷物”焕新为包括肉、蔬、蛋、奶在内的多元食物体系,如同开启更为广阔的资源宝库。
从“向耕地要粮”到“向整个国土资源要食物”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内蒙古草原上肥壮的牛羊,是辽阔土地对“粮仓”的贡献;福建海洋牧场中畅游的鱼群,是蔚蓝天海间凝结的新鲜蛋白质;即便在山东东营曾经的盐碱滩涂上,通过科技助力,耐盐碱的豆种与玉米在复合种植中破土而出,使食物来源更加多元稳固。从单一谷物到多元食物,“大食物观”的实践不仅推动了食物供给结构的多样化,更增强了粮食安全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可持续性与产出韧性。
我国粮食安全系统的加固,体现在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耕沃野根基。系统边界拓展后,其核心子系统的能力提升与要素升级成为影响其效能与稳定性的关键。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整体对要素起支配、统帅作用,而要素则能够反作用于系统的“成长”。在国家粮食安全系统中,“沃野”能否持续丰收,关键在于地力是否肥沃、技术是否先进,而这正是描绘“大国粮仓”的精细工笔,是整个粮食安全系统的“能量引擎”。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是对“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智慧指引,也为加固国家粮食安全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撑。“十四五”时期,国家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已达到19.4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实现旱涝保收。同时,河南等多地通过地力提升和设施完善,推动耕地从“保量”向“提质”跃升。这一过程,离不开科技对水肥等传统要素的精准调控,更离不开自主育种突破带来的科技自立自强。“地”是生存之基,“技”是发展之擎,两者的协同升级筑牢了系统稳健的根基,使其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
我国粮食安全系统的免疫,依赖于以“全链条防控”织密防护网络。国际市场波动与极端气候频发,使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一个真正强大的系统,不仅能在顺境中丰收,更要在逆境中从容应对;不仅需抵御内外扰动,更要维持动态平衡。面对粮食安全领域的“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一张灵敏而坚韧的“全链条防控”网络正在织就。
覆盖全国的食品市场监测体系,如同生物体的“神经系统”,通过数据监测与存量分析前瞻洞察风险,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机制;布局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宏观调控体系则扮演“调节中枢”,运用政策工具在市场波动时释放储备、平抑价格,并通过进出口调剂、政策性收储等手段实现精密调控。在中储粮的智能化粮库中,储备粮情数据汇聚成流,助力国家在关键时刻实施精准干预,实现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外部防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从生产、消费、贸易等多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着力稳预期、稳价格、稳市场。这套融合“市场”与“政府”双手段的“全链条防控”网络,确保系统在外部环境变化中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展现出以内在“免疫”抵御外在风险的治理智慧。
纵观这幅从粮仓到沃野的壮阔图景,我国通过“大食物观”引领系统扩容,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根基,依托“全链条防控”增强系统免疫,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与协同性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当前,新质生产力正持续赋能农业现代化,推动粮食安全体系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这片希望的沃野之上,我们看到了一条以系统思维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也在为全球粮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过程中,见证了一种立足国情、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生存智慧。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董世慧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9/15457027.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