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理论频道>青马工程
  • 13

    2021.04

    汤建军:在党史学习中应解决好“姓”党须“信”党问题

    只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在新时代实践中倍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党的全面领导的无限信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信心。

  • 10

    2021.04

    汤建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在神州大地,令世人瞩目,它始终是中国发展、中国富裕、中国强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民幸福、中国现代化、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08

    2021.04

    汤建军: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秘密思想武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 07

    2021.04

    汤建军: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最大秘诀在哪里?

    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自觉掌握新时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初心使命,为民办实事,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才能取得下一个百年的成功,直至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

  • 31

    2021.03

    陈文胜:从城市望向村庄,寻找振兴的进路

    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中一个耀眼的词汇。在城乡日益融合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探寻,如何振兴那些等待着改变的村庄,什么是加快乡村振兴的密码?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富裕,这些关键词,如何融汇于一个个村庄,加速他们的蝶变?今天,我们邀请到陈文胜教授,为我们解读城市与乡村的砥砺磨合间,如何照见大国村庄的前行方向。

  • 16

    2021.03

    曹普华:准确把握“三高四新”与“三新一高”的内在关系

    “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以“湖南之为”贡献“中国之治”,以“湖南之答”回应“时代之问”,必将为“三新一高”的地方实践作出鲜活诠释和生动注脚,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精彩的地方元素。

  • 11

    2021.03

  • 09

    2021.03

    汤建军:在党史学习中增智慧强党性聚民心

    “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具体要求,这个要求包含着巨大的智慧、坚强的党性和伟大的民心。

  • 03

    2021.03

    汤建军:《中国减贫学》是人类摆脱贫困的时代光芒

    中国减贫学创造的减贫理论模式,必将成为世界上所有想摆脱贫困的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行动指南;中国减贫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必将成为人类克服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 29

    2021.01

    湖南两会:新气象里的“新”方法论

    我们期待着两会之后,人民会堂的“新”方法论,在三湘四水,延续出继往开来的滚滚春潮。我们期待着,在“新”方法论之下,新理念与新作为,带来的湖湘“新气象”。

  • 22

    2021.01

    “迈向十四五”专家访谈③|黄渊基:谋划重大战略项目,迈向旅游产业大省

    湖南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三五期间,湖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期间,湖南应加强“资源”向“产业”转变,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跨越。

  • 05

    2021.01

    “迈向十四五”专家访谈②|粟孟林:用湖湘文化力量,牵引世界目光

    世界级的好故事,必须具备人类共通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追求。湖南三湘四水,文旅资源丰富,文化故事繁多,应充分挖掘出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湖湘文化基因,用湖湘文化力量牵引世界目光。

  • 04

    2021.01

    “迈向十四五”专家访谈①|王兆峰:融合创新,擦亮“锦绣潇湘”品牌

    创新是新时代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重要保证。未来,湖南省需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找到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 31

    2020.12

  • 31

    2020.12

    哲学里的湖南丨这一年,三湘大地上闪耀着的理论之光

    实践成为历史,理论却烛照着未来。一年里,湖南在时间的长河中打下了一个个独有的坐标。这些坐标的点位连成片,即汇成了2020的时间之书。其中蕴藏的,既有时代的指引,亦有个体的奋斗,但最动人的,一定是跳跃于书页间的理论之光。它们来自于这一年的实践,在时代和人民中间反复检验。它们行走在哲学里的湖南;它们,是三湘大地上闪耀着的,理论光点。

  • 25

    2020.12

    哲学里的湖南丨用机械与数字,赓续中国的“天问”之路

    这些闪耀在航天事业中的湖南人,以及落地在红色故土的航天精神,正激励着湖南在航天事业、自主创新等领域,做出更多的尝试。而今,神舟十号返回舱的落户,更像是为湖南提供了一个航天精神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具象实体。

  • 11

    2020.12

    李屏南:把论文写在祖国农村大地上

    《振兴中的村域中国:本色访谈》一书,正是一部从农村实践中来、到农村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农村大地上”的力作。正如这部书的作者严小龙教授所言,祖国的农村大地,丰富地融汇了历史和现实的研究素材,这种研究素材坦诚地摆在了研究者的面前,就看怎样才能得到研究者的沉心、用心和会心研读。

  • 03

    2020.12

    唐松林:倡导多元治理,助力大学高质量发展

    《大学治理与大学发展》一书是龙献忠教授长期作为高校管理者履职以来的理论思考与智慧结晶。该成果坚持党对大学的全面领导,以一流党建引领现代大学治理,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生态化理论等视角出发,针对大学内外部主体错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从理论和制度层面,提出了多元权力主体共同治理,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深化大学治理研究、推进大学发展提供了富于价值的参照。

  • 27

    2020.11

    “迈向十四五”专家访谈⑤|姚选民:城乡,找到协调发展的价值归宿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 26

    2020.11

  • 26

    2020.11

    “迈向十四五”专家访谈④|马纯红:共富,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

    随着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的建成,我们已经为追求共同富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这一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25

    2020.11

    “迈向十四五”专家访谈③|刘敏:循环,在动态中协调供给与需求

    由于近些年贸易保护主义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以及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冲击,全球供应链已经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新态势。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首要目标就是在考虑短期“六保”中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从长期角度在产业链安全和产业链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 24

    2020.11

    张晓山: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所蕴含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进一步向农业农村调整,全国范围内资源配置格局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将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 城乡要素将呈现双向流动、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 24

    2020.11

    “迈向十四五”专家访谈②|徐华亮:科技自立自强,为了更多的“从0到1”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全球竞争中,“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 23

    2020.11

    “迈向十四五”专家访谈①|汤建军:变化,为了两个百年交汇间的过渡与衔接

    开好局,才能起好步。为了更好地推动精神在湖南的落地,“哲学里的湖南”特选取了全会精神中的5个截面,与湖南的各界专家共同探讨,总结过往、明晰前路。

  • 05

    2020.11

    陈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改革的困境、方向、向度

    诸多研究表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弱化正在成为农村文化振兴的短板。因此,以农村文化空间的建构为切入点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多向度考察,探索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摆脱困境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 05

    2020.10

    聂智: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教训及启示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站在前人经验特别是教训垒砌的基石上,王安石变法没有做到的,我们今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全有理由做得更好,不应更不会再出现“后人复哀后人”的结果。

  • 23

    2020.09

    哲学里的湖南丨不是农具的“农具”,仍是丰收的“丰收”

    基础设施弱,农产品难以对接更大的市场,那就用网络连接的“新农具”,弥补农田丰收与村民丰收之间的裂痕。从观光到新型养殖,从成立合作社到打造农产品加工厂,这些资源整合的新形式,正是耕耘在三湘四水间的“新农具”,也是农民们的“新丰收”。

  • 10

    2020.09

  • 27

    2020.08

    哲学里的湖南丨一粒米的“漂流记”,一出“大农业”的时代秀

    加工企业一眼相中的“泰优553”,在种子推广部门与金健种业的无缝对接下,被种植户们撒进田野,等待着破土。从袁隆平院士研发出第一株杂交水稻开始,湖南便耕耘在粮食生产的领域,从田间到实验室,从加工车间到每个人的餐桌。

  • 23

    2020.08

    跨境电商丨交易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至此,加上两年前获批的长沙、岳阳,湖南全省跨境电商综试区达到4个,总数位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例如,针对湘潭综试区的发展,方案提出要形成“跨境电商+农村电商”联动发展新模式,探索开展“跨境电商+红色旅游”融合业务,紧紧贴合了湘潭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 14

    2020.08

    “哲学里的湖南”访谈:看湖南休闲农业如何集聚成“链”

    为了更好地拓展湖南热土上的理论视野,让实践与理论更紧密地结合,我们对话专家,用哲学与理论的目光,讲述湖南的发展故事,剖析湖南的时空纬度。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深耕乡村发展的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陆福兴,为我们细数休闲农业在湖南走出的点滴足迹。

  • 13

    2020.08

    哲学里的湖南丨“向往的生活”,就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高效对接

    戴顺友的农场成为集种植、餐饮、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园,吸纳280多名村民就业,订单辐射周边2000多亩耕地,每年带动农户增收120万元。而休闲农业,作为三产融合的代表之一,也在带动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农村产生新动能的有效途径。

  • 11

    2020.08

    哲学里的湖南丨柔性引才:用“需求侧改革”带动人才流动的活水

    供给与需求,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才资源,同样概莫能外。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才承担着将生产力转化为社会财富的重要作用,甚至影响着一个地方发展的未来。因此,需求者众,而供给却常常短缺。

  • 04

    2020.08

    汤建军:不断强化党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能力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形成了新时代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不仅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可靠保证,是确保执政安全的重要基础,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 16

    2020.07

    哲学里的湖南丨有限的我们,“组织起来”创造无限的力量

    哲学里的湖南丨有限的我们,“组织起来”创造无限的力量

  • 08

    2020.06

    哲学里的湖南丨新基建,一出新时代的“取火记”

    对于美好生活,我们从未停止追求。就像70年代的农村,在社会的进步中,越发渴望摆脱捡柴的繁重与炊事的烟熏,当新的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也渴望在数字化的转型浪潮中,拥抱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于是,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即将在这一出新时代的“取火记”中,再次登上美好生活的一阶。

  • 29

    2020.05

    哲学里的湖南·两会回响丨“中国策”里的湘商践行记

    这种特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的董事长胡建文,正身体力行。而今,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 26

    2020.05

    滕佳一: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的价值基石和时代意义

    个人权利保护规则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不但需要在法教义学基础上实现民事立法、司法和学说理论的有机互动,也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协力。

  • 14

    2020.05

    哲学里的湖南丨用“有形之手”,释放市场“掌心”中的生产力

    市场经济的出现,唤醒了隐藏在社会劳动中的巨大生产力。

  • 01

    2020.05

    陈文胜:耕地抛荒是一个什么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民纷纷外出打工,耕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能导致的粮食安全成为了社会公众始终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在春耕备产关键期,各级政府前所未有地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落实耕种面积列为了最为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

  • 30

    2020.04

    哲学里的湖南丨摇晃的供需天平,找到“俯仰之间”的支点

    而平衡的微妙之处,在于俯仰之间的支点,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刻研判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预见需求,到生产供给,一场疫情,再次验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三去一补”的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在供需的天平之上,压着“人民”的砝码。

  • 25

    2020.04

    曾长秋:力量,抗疫斗争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抗疫斗争彰显的中华民族新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又一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应对危机、困境的精神写照。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人的精神动力不可或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疫情就是考验,精神就是力量。当前,全球抗击疫情斗争中彰显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让世人瞩目。

  • 23

    2020.04

    哲学里的湖南丨洞见自然生产力,这里的春天不寂静

    直到美国学者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直指杀虫剂对生态的危害,人们才倏然惊觉,不重视自然生产力的后果,便是自然“无声”的报复。

  • 14

    2020.04

    陈文胜:中国粮食安全的信心源自何处

    要把耕地当做中华民族的生命线来严格保护,绝不能出现无地可耕的困境。要立足区域农业自然资源与市场需求,着力解决农产品同质竞争与低端农产品供大于求的两大难题,建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农产品品牌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确保小农大国的粮食安全。

  • 10

    2020.04

    李湘舟:党员干部要谨记自己的特殊“履历”

    ​履历,是一个人身份要素和人生经历的烙印。作为党员干部,由于共同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的“孵化”,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殊“履历”。这种特殊“履历”,实际上是共产党人精神特质的“基因谱”和“宣示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同志要搞清楚“我是谁”,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清自己的特殊身份和责任,谨记自己的特殊“履历”,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做一个永志不忘“家门”、终生奉献“家国”的共产党人。

  • 10

    2020.03

    田利:保障民生,个体工商户的脱困之路

    个体工商户稳步复工复业是抗战疫情大获全胜的信号弹,是保障相关主体及其家庭经济安全的及时关切,更是繁荣市场经济、扩大社会就业、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事业。

  • 07

    2020.03

    黄永鹏:正视人与动物共病关系 防范恶性疫病传播

    我们与动物的关系悠久且深刻。从身体到行为,从心理到社会,形成了我们日常生存奋斗的基础。医生与患者都需要让思考跨越病床,延伸至农家院、丛林、海洋和天空。因为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而是由这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成长、患病与痊愈来决定。

  • 06

    2020.03

    抗“疫”专栏|余乃忠 楚艳鸽:在抗“疫”中彰显党的战略动员力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及时作出批示指示、召开会议、调研指导,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三个“战”不仅是对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形势的判断,更是党中央打赢这场战争的总体战略方针和战略动员。中国在进行本次战“疫”战略动员时,主要运用民众动员、资源配置、舆论动员这三种手段。

  • 05

    2020.03

    抗“疫”专栏|刘解龙:疫情给生态治理带来的挑战和思考

    疫情给我们警示,我们必须警醒,疫情也给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任务,疫情后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进行革命性重构。

编辑团队:
王小杨、张广蓉、姜媚、陈晓丹、李意一

评论文章投稿:
ldhn@rednet.cn

理论文章投稿:
theory@red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