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石碾盘社区的艾儿乐欧典幼儿园,教师带托育班的孩子做游戏。孙凯芳 摄
□彭思思(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阶段,传统要素驱动模式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挑战。唯有将“人”作为发展的核心,充分激发近14亿人民的创造潜能,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深刻把握“投资于人”的战略价值,核心在于认识到人力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资产。在特定发展阶段,投资于“物”对推动经济起飞作用显著;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逐步减弱,发展逻辑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人力资本正成为比物质资本更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资源。与机器、厂房等有形资产不同,人力资本以知识、技能等形式内化于劳动者身上,具备自我增值、创新适应的独特优势。例如,浙江省近年来实施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不仅有力推动了本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带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正是“投资于人”带来持续回报的生动体现。
相较于物质资本易受折旧和技术迭代影响的特点,人力资本投资一旦形成,其效益将贯穿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并通过代际传递在全社会产生知识外溢与创新扩散效应,形成宝贵的“人才红利”。通过加大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劳动者能够通过培训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稳定就业岗位、增强消费信心,从而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因此,将资源战略性投入“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将经济增长源泉从物质资源投入转向人的才智激发。这种投资不仅具有累积效应,更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推动“投资于人”落地见效,需要构建覆盖教育、健康、制度等多维度的支持体系。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石。当前,不仅要在教育投入总量上持续加力,更要注重结构与质量的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近年来,华为与国内多所高校合作设立的“智能基座”项目,就是对接国家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该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提前布局未来人才链,为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健康是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落地,不少重大疾病用药费用显著下降。例如,抗癌药奥希替尼通过谈判纳入医保后,患者负担大幅减轻,这不仅守护了千万家庭的希望,也有效保障了劳动力健康存量。由此可见,健康投资不仅包括医疗资源的扩容,更涵盖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要从多方面保障劳动者以充沛精力投入创新创业。
制度环境优化是释放人力资本价值的关键催化剂。要持续完善人才发展制度环境,破除户籍、学历等隐性壁垒,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通过微观措施的完善实现宏观层面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创新活力。
“投资于人”的红利主要体现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增强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层面。“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数据显示,在核心人力资本领域的投入占GDP比重仍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未来提升空间巨大。“十五五”期间,随着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人力资本倾斜,配合各类平台的协同落地,将形成创新投入的“乘数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从宏观层面看,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帮助劳动者从传统岗位顺利转向新兴岗位,实际上是将“人的韧性”转化为“经济的韧性”。从根本上说,投资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健全的保障,共同构筑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为现代化建设凝聚了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人是发展的尺度,也是发展的目的。”坚定不移地将“人”置于发展战略的中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着眼长远的关键抉择。这既需要政策定力,也需要社会协同。当我们把14亿人民的智慧与活力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时,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将行稳致远。
来源:红网
作者:彭思思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5/15449010.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