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用系统观念之“钥”开基层治理之“锁”

来源:红网 作者:柏秋萍 编辑:唐盈 2025-11-13 17:19:48
时刻新闻
—分享—

123333.jpg

□柏秋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根基的稳固。湖南浏阳百川里片区从老旧街区蜕变为宜居宜业的“幸福里”,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国家级荣誉,正是系统观念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诠释。这一成功实践,不仅印证了系统观念对破解基层治理中“碎片化”“多头治”“一阵风”等共性难题的普遍价值,也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启示。

系统观念是打通“治理堵点”的连接器,提升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涵盖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矛盾调解等多个领域,若缺乏整体规划,容易陷入“各管一摊”的分散局面。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产权归属不清导致设施维护“谁都管、谁都不管”,部门职能交叉引发“九龙治水却水不治”,这些都是基层治理中常见的堵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系统观念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关键方法论。它并非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通过打破部门壁垒与条块分割,明确权责边界、建立联动机制,将每个治理环节有机嵌入整体框架,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协同效应。

从百川里的资源整合实践到全国各地的治理探索表明,打通基层治理堵点的核心在于以系统视角审视问题本质,通过统筹规划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凝聚攻坚合力。这一路径对各类基层治理场景具有普遍适用性。

系统观念是破解“多元矛盾”的协调器,凝聚治理共识。

基层治理本质上是群众利益的协调过程,多元诉求冲突是治理阻力的主要来源,这一特征在全国城乡基层普遍存在。系统观念的核心要义在于重视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将分散的个体力量转化为系统合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尺。百川里的关键突破,在于以系统观念搭建全周期参与平台,通过需求清单整合、全过程监督参与和长效共管机制,使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的关键节点,实现个体诉求与整体规划的有机统一。

系统观念的普遍价值正在于印证了群众既是治理成果受益者,更是治理过程参与者。运用系统思维搭建多元协同平台,能将分散诉求转化为集中治理共识,既避免“政府独奏”的脱离实际,又破解“各自为战”的内耗困境,进而重塑治理信任,形成“人人关心治理、人人参与治理”的良性循环。这是全国基层凝聚治理向心力的根本所在。

统观念是筑牢“长效治理”的稳定器,延续治理成果。

基层治理最忌“一阵风”式整改。不少地区曾陷入“改造即巅峰”的困境,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观念所蕴含的全周期意识,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根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浏阳百川里的改造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当地跳出短期整改的窠臼,不仅在硬件上实现提质升级,更通过制度设计将治理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个主体,确保改造成果长期惠及于民。这种“标本兼治”的思路,契合了基层治理作为“长期工程”的本质属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基层治理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范”,从“解一时之困”迈向“治长久之本”,就必须将即时整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把治理成效转化为长效机制。系统观念所倡导的长远视角与全局思维,正是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百川里的成功蝶变,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在国家治理向基层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善用系统观念,才能在复杂矛盾中找准平衡点,在多元诉求中凝聚向心力。

当系统观念成为基层治理的普遍共识,我们便能逐步破解一个又一个治理难题,不断夯实国家治理的基层根基。唯有握紧系统观念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更多基层治理的“锁”,让治理之花在基层沃土上持续绽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柏秋萍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7/1542946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