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湘超”踢进思政课堂:一次教育创新的生动射门

来源:红网 作者:黄聆 编辑:陈晓丹 2025-11-08 17:16:3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1108150159.png

湘超联赛现场图。

□黄聆(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日,湖南省郴州市第五中学的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因为本土体育赛事“湘超”的闯入,激起了层层涟漪。教师将球员带伤坚持训练、门将逆境中鼓舞队友、球迷擂鼓助威的真实故事带进七年级课堂,原本可能略显抽象的“梦想”“友谊”和“集体建设”,瞬间有了炙热的温度与清晰的轮廓。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教学案例更新,而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精准传中”——思政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了一次漂亮的“二过一”配合。在立德树人的宏大命题下,这场发生在郴州市北湖区的教学实践,为我们观察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口。

传统思政教育常常面临一个困境:道理是“对”的,但距离学生太“远”。概念化的阐释若缺乏鲜活载体的支撑,难免会让学生无感。郴州市第五中学的尝试,其高明之处在于找到了一个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切入点——家乡的足球联赛。

“湘超”是身边的赛事,球迷的助威声里浸染着熟悉的乡音。当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前锋的坚持、门将的担当时,他们看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楷模,而是身边可感、可学的奋斗身影。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基于真实情境和亲身体验的学习,最能激发内在动力,促进价值观的真正内化。思政课要实现“共情”,不能仅靠教材本身,而要借助真实、亲近、有温度的本土叙事感染学生。这堂课正是通过“湘超”实现了与学生的深度“共情”,让价值观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为可感知、可讨论、可共鸣的“我们的事”。

情感共鸣只是起点,思政课最终要完成的是价值的认同与行为的引导。如果课堂只有“感动瞬间”而没有后续的价值提炼与实践衔接,那么“热泪盈眶”之后,依旧是“原地踏步”。

郴州这堂思政课之所以被视作范本,在于其构建了“感知-理解-迁移”的教学过程。将拼搏、协作、尊重规则、面对成败,这些赛场上彰显的体育精神引入思政课堂,正是青少年成长中最需要汲取的人格养分。门将逆境中鼓舞队友,是“集体建设”最生动的注脚;球迷会的统一助威,是“秩序与参与”最直观的演示。教师让学生在分析材料时深刻体会拼搏精神和集体力量,并引导学生们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转向对家国的情感跃升。当学生为“湘超”骄傲,为家乡球队呐喊时,一种基于文化认同和集体荣誉的乡土情感便油然而生。这份对家乡的热爱,是构建更宏大国家认同的坚实基石。思政教育的最终指向,正是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时代洪流,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志向。

从这个角度看,“湘超”进课堂,踢出的是一记指向未来的“世界波”。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学生完成从“看比赛”到“学精神”的认知发展。思政课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之间,不再是简单拼接,而是实现了“情感-思考-价值”的深度贯通。

当然,思政教育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课堂上的“心动”,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思政教育应融入“成长全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如“行走的思政课堂”就是对这一模式的系统化拓展,通过榜样故事分享、红色情景剧展演、实践体验打卡等活动,共同构建一个“泛在思政”的教育生态,使得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扩展至整个社会的鲜活实践。当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听“湘超”故事,还能在课外参与班级篮球赛的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的策划时,价值观才真正完成了从“认知”到“践行”的闭环。

“湘超”进课堂,看似微小的一步,实则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大步。它以本土叙事为情感切入点,精准地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课堂的边界勇敢地向社会敞开,我们便能收获无数像郴州市第五中学这样的精彩瞬间。一颗颗关于梦想、集体和家国的种子,在年轻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向着蓝天,奋力生长。

来源:红网

作者:黄聆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0/154164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