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
相信每位评论作者在操作选题时,会马上寻找素材。
的确,评论要借助素材佐证观点、丰富内容、升华内涵,凡此种种。但对不少初学者甚至老作者来说,用好用活素材使之与评论适配,却是难点和堵点。
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这些作者没有建立素材的“消化系统”,就像吃东西生吞活剥,不知其味不说,更会消化不良,有损身体,还浪费原材料。
评论素材的本质就是“原材料”。
正如著名政治评论家埃德蒙·伯克所说“读书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未经消化的评论素材往往缺乏思想内核,难以支撑评论观点和力度。素材只有经过思考消化才具有价值,从而转化为评论力量。
以论道训练营智库研究文章为例。有的同学搜集大量素材,信息量足够,成稿却失焦失准,欠缺准确有力的观点,更遑论智库价值。问题就在于素材空转,悬浮在主题之外;事与理两层皮,观点和思路梗阻,让观者如坠云里雾里。
事实上,各种素材就像海面的冰山,看起来庞大却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盲目堆砌,不加分析,就会导致评论观点空洞、逻辑断裂。评论作者要做的,恰恰就是从看得见的冰山一角向下深挖,探寻海面下的真相和本质。
尤其在AI便捷使用的当下,评论员若惯于被AI投喂,很容易迷失在信息洪流中,难以形成真知灼见。须知,讯息不等于眼界,思考分析才能开阔眼界。
那么如何消化素材使之服务于评论表达呢?
消化素材的核心是批判性思考和价值提炼。这是一个内化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外化输出、合理再分配的过程。需我们剥离表象、关联现实、融入认知。
如有位同学就湖南浏阳百里川的基层治理经验写文章,文章从案例入手,充分掌握素材,思考分析后得出“系统观念与基层治理内在关系”深层结论,不但兼具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且逻辑清晰、论述完整。
这当然是对素材的思考和提炼,从表象到本质,一举抓住核心。当然这里也有个前提,就是素材来源要靠谱、权威,然后才可筛选和分配,为评论赋能。
消化素材也是评论作者建立独特视角的关键,以形成作者专属的观点体系。同样的选题素材,为什么不同人写出不同效果,原因就在于提炼能力。
以论道训练营为例,同样是写“全要素生产率”,有的同学用三个问题就抓住了这个全新理论的要点,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系,自然“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让人开悟;有的同学却没吃透何谓“全要素生产率”就匆忙开笔,“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差强人意。
可见,素材的消化能力决定着评论的深度,消化越透彻,观点越具针对性、说服力与思想性。评论需吃透素材、深入了解后再发声,才能掷地有声。
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厄普代克曾说,“你对不了解的事务发表意见,最终只会侵蚀你在本行中的发言权”,这也提醒我们,未经消化给出的评论毫无分量。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7/15451214.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