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铭记抗战历史,彰显和平力量——观九三阅兵有感

来源:红网 作者:伍梦瑶 编辑:陈晓丹 2025-09-12 15:25:03
时刻新闻
—分享—

□伍梦瑶(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此次阅兵以庄严之姿,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对抗战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铭记历史,彰显东方主战场之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在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中,中国以3500多万同胞伤亡的巨大代价,歼灭日军150多万人,成功牵制住日军主力,使其“北进”苏联、“南进”太平洋的图谋破产,为全球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创造了关键条件。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总有一些声音试图矮化甚至忽略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巨大贡献。但历史不容歪曲,事实胜于雄辩。

每一个方阵、每一件武器,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们铭记历史,就是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历史正义,不容置疑。

缅怀先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了伟大抗战精神,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天,我们通过阅兵仪式,向那些为抗战胜利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实保障。此次阅兵,是我国国防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编设45个方(梯)队,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各具特色,亮点纷呈。战旗方队的旗帜,每一面都承载着抗日英雄的牺牲奉献,它们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交相呼应,展现出英雄与功勋同在、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感人场景。

先烈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民族血脉,让它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这是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压不倒、打不垮的底气所在。

珍视和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

中国人民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最深刻的记忆,对和平发展有着最真切的体会。80年前,在二战胜利基础上,国际社会共商成立联合国,共同制定联合国宪章,开启了持久的相对和平。中国一直是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始终致力于捍卫这些成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的大国,从未主动挑起战争、从未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在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中,中国积极作为,展现大国担当。此次阅兵,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有决心捍卫和平。面对当前世界局部冲突不断、安全威胁多元化的形势,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解决全球安全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和平不仅需要宣言,更需要行动。此次阅兵,就是要提醒一切企图开历史倒车、挑战战后秩序的势力:中国人民将坚决捍卫和平正义,绝不允许任何美化侵略战争、挑战历史公论的行径,也绝不坐视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图谋。我们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

开创未来,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偏见与仇恨、敌视与对抗,只会带来战争与灾难,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从阅兵仪式中,世界不仅看到了现代化的中国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中国军队的强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它将有效震慑那些鼓动冲突、挑起对抗的危险势力。

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也是中国为人类发展所承担的责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盛典。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它让我们珍视和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它让我们开创未来,承担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将始终铭记历史,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伍梦瑶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56/152764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