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街道兆丰路社区“家事驿站”,律师在为社区邻里协调员普及调解方法。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李诗怡(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法治的光芒照进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公平正义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底色,也成为人民群众可触可及的生活现实。
党建引领惠民生,法治实践有“根”有“魂”
党建是法治的“根”,民生是法治的“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定位确立了法治建设的价值原点;党的领导贯穿依法治国全过程,为法治实践提供了根本保证。只有深深扎根基层党建,法治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护身符”。
党的领导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融入市井烟火、化解民生难题的切实行动。将党组织建在基层治理第一线,正是法治精神落地生根的关键之举。以天津河北区宜景菜市场为例,昔日商户混杂、环境脏乱,如今变得整洁有序、管理规范,卫生投诉量下降92%,居民群众对市场满意度达到92%。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党员亮身份、作表率的示范引领,是党建指导站将法治要求细化为“卫生自检表”“经营准则”等具体措施,使“合规经营”从冰冷的条文转化为商户自觉遵守、群众普遍受益的日常实践。
党建为法治提供组织保障,让法律条文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法治为党建提供制度支撑,让惠民举措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当党组织深深扎根基层、法治精神融入百姓生活,群众便会真切体会到:法治是解决“家门口”难题的有力武器,党建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强依靠。
法治护航促发展,民生福祉有“依”有“靠”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发展为民生筑基,法治为发展护航。当法治精神融入市场运行肌理,既能护航企业稳健前行,更能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民生的根基在就业,就业的保障在企业,而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坚实守护。面对诸如安徽合肥高新区检察院办理的公司“内鬼”案这类侵害企业利益、触碰民生底线的违法行为,司法机关果断亮剑,突破“就案办案”局限,联合公安机关为辖区重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针对管理漏洞提出完善内部监督等具体建议,以“打击+预防”的组合拳为企业筑牢风险防线,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稳则岗位稳”所带来的民生温度。
无论是严厉打击涉企犯罪,还是优化涉企执法服务;无论是聚焦个案解决问题,还是着眼制度防范风险,法治始终以“硬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以“暖服务”守护民生福祉,推动形成“护企”与“惠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正是法治的核心价值所在——既当好市场经济的“守护者”,保障发展行稳致远;更做好民生福祉的“捍卫者”,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民共治聚合力,法治信仰有“形”有“效”
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从“国家意志”变为“全民自觉”的关键所在。深圳“卷尺哥”凭借实测数据主动指出城市管理中的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平均3天内完成整改,这一行为激发了广大网友参与监督的热情,形成了“人人都是城市监督员”的良好氛围。
全民共治的核心,在于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党委承担主体责任,法治部门主动作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方力量共同凝聚依法办事的社会共识。田阳区法院在“码上办”机制中引入“好差评”功能,当事人可对服务效率与态度进行星级评价,结果直接纳入法官绩效考核。这样的双向互动,让法治不再是单向的管理行为,而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
从主动举报违法行为到积极反馈治理漏洞,从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到主动参与法治实践,人民群众的每一次参与都在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当依法维权成为习惯、当依法办事成为共识,法治信仰便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公平正义也在全民共治中变得可感可及,不断夯实着法治中国建设的群众基础。
新征程上,法治中国建设既是制度体系的持续完善,更是群众生活的切实改善。从党建引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到法治护航保障发展与民生,再到全民共治凝聚社会合力,每一个坚实的步伐都在深刻回答“法治为了谁”这一根本命题。当法治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当公平正义成为人人可享的现实权益,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生活在法治中国”的踏实与幸福,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红网
作者:李诗怡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5/15448783.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