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天
11月10日至11日,我跟着训练营第二组的同学们一起探讨时事评论的策划与写作。这是一次学界与业界交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很有意义。在与大家的探讨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在时事敏感度、选题判断力、写作基本功上有着不错的基础,但仍有几个问题大家普遍困惑的,在这里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一、何为时事评论?重点在“时”上
时事评论,顾名思义,就是对当下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新闻开展评论,它的重点在“时”上,也就是时效性。例如,有的同学聚焦“人民咖啡馆引发争议”这一热点,从法律层面进行探讨;有的同学对“医保卡购物乱象”“网络烂梗侵害青少年”等现象进行抨击;有的则关注近期在广州召开的全运会;有的关注当前乡村振兴中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从这些选题我们可以看出,时事评论强调的时效性,即“热度”,既有最近几天发生的,也有最近一段时间发生,更有长期一直受到重点关注的。也就是说,只要是老百姓特别关心、关注的,就是热点,就有时效性,就可以成为时事评论的选题。当然,我们还要强调,一个有热度的新闻时间或者一个新闻现象,背后必须具有普遍性、公共性,才能成为评论的对象。否则,再热的偶发事件或者个例,也没法成为时事评论对象——它的探讨价值不大。
二、时事评论的视角要聚焦,求精不求广
很多同学在拟定评论角度时,很喜欢像写一篇论文一样,搭出一个大框架,列出一二三四点来开展评论。这样一来,面铺得太广,就很容易在每个点上泛泛而谈,无法说得深、说得透,反而失去了评论的价值。其实,时事评论的重点是一事一议,只要是把新闻事件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核心争议点揪出来,就着一个点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辩明白事件或者现象的核心问题、社会影响、出现原因、解决思路就很不错。毕竟,1000字左右的评论能把事件梳理清楚,观点论证有力就已经不容易了。如果面面俱到,往往只能是什么都说了,但是什么都没说。
三、评论语言要有立场、有态度
有的同学分不清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区别,在写评论时往往是案例堆砌,缺乏分析、提炼、总结。这就好比给了论据,却不能通过论证让论据服务于观点,很可惜。所以,我们在评论写作中,既要注重论据也就是案例的选用,更要注重怎么通过自己的分析把这些案例转化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语言处理上,要注重有鲜明立场、态度,这样才能更明确、更有力地引导受众、影响受众。否则,没有立场和态度的评论就像是一道火候不够还不放调料的菜,吃起来总不得劲。但是往往一两句令人眼前一亮、醍醐灌顶的话,却能让整篇文章活色生香。
来源:红网
作者:南风天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3/15442412.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