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蓉
11月18日对本周六篇稿件进行了集中批改。这次训练的主题紧扣时事解读,同学们普遍展现出对社会热点的敏锐把握,选题精准度值得肯定,但在传播效果和表达方式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次指导经历,也让我对如何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传播能力有了新的思考。
跨越评论写作的传播隔阂
在仔细阅读同学们的作品后,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大家过于重视理论深度而忽视了传播效果。稿件大多篇幅冗长,论证过程堆砌材料,语言表达学术化倾向明显。这些文章虽然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却难以吸引非专业读者持续阅读。这让我联想到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中的观点,舆论世界是弱传播的世界,舆论的力量朝着传播最方便的方向流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再重要的观点如果不能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都难以产生实际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学习撰写评论文章不仅是文字能力的训练,更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引导舆论的重要实践。毛泽东同志提倡的“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浅浅地说需要深厚的功力
“深深的道理浅浅地说”,道理越是深刻,表达越要浅显。同学们需摒弃一个误区:并非故作高深、令人费解的理论才算深刻。真正的深刻,在于能穿透现象洞察本质,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而“浅浅地说”,正是将这种深邃的思考,举重若轻地转化为清晰、晓畅的语言。好比冰山,水面之上是简洁有力的表达,水下则是坚实深厚的学识支撑。从“深入深出”的本能,到“深入浅出”的本事,正是我们需要刻苦修炼的。
打破材料堆积的窠臼
在审读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同学的文章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亮出观点后,使用大量的新闻案例进行说明,自以为阐述清楚了,实则让读者感到困惑。理论文章不是新闻综述,需要的是论点、论证、论据的有机统一,而非简单的材料堆砌。好的理论文章论应当做到“三个转化”:将理论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将抽象观点转化为具体事例,将复杂逻辑转化为清晰脉络。每一个案例的引用都应当服务于核心论点,而不是为了填充篇幅。比如在阐述某项政策时,不应简单罗列政策内容,而要深入分析政策背后的理论逻辑、实施难点以及对社会各层面的影响。这种有深度的分析,远比单纯的材料堆砌更有价值。
对于马院的学子们来说,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掌握理论,更要善于传播理论。理论文章不应是象牙塔里的曲高和寡,而应致力于实践场中的深入人心。我们的文章为谁而写?我们希望达到什么传播效果?如果一篇文章只有同行专家才能看懂,那么它的社会价值就大打折扣。期待同学们能够真正领会“弱传播”的智慧,掌握“深深道理浅浅说”的艺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传播者,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条路很长,但值得我们一起努力。
来源:红网
作者:张广蓉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4/15444938.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