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秋萍
当长沙湘江的晨雾遇上巴黎塞纳河的晚霞,当湖湘非遗的指尖技艺对话法国艺术的浪漫表达,这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从来不是一场偶然的文化聚会。11月2日至4日,以“多元共生与和谐共进——开辟中法文化交流新格局”为主题的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在长沙举行。中法两国政商学界精英与文化翘楚齐聚一堂,共话交流新局,串联起跨越百年的情谊脉络。论坛让两国百年情谊在对话中焕发新生,让文化交流成为有历史可溯、有故事可讲、有温度可感的鲜活实践。
百年根系:中法交流的初心传承
追溯中法文化联结,绕不开百年前那段激荡青春的历史。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创办新民学会,引领数百名湖湘青年远赴法国蒙达尔纪寻路求索。在这里,湖湘“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与法国启蒙思想相互碰撞,播下了两国人文交流的第一粒种子。
如今,当年的旧址已成为中法友好纪念馆。馆内泛黄的家书、斑驳的工牌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承载着温度的“情感密码”,悄然串联起过去与当下。论坛上,拉法兰先生一句亲切的中文“你好”,湘绣中埃菲尔铁塔与橘子洲头的巧妙融合,让百年情谊在细节中自然流淌。
没有历史的铺垫,文化交流便成了无根之木。百年根系为湘法联结注入灵魂,而初心从未褪色。今日的中法文化对话,不是从零开始的新篇,而是对百年前那份理想的传承与续写,让文明互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当下温度:文明对话藏在烟火气里
文化的温度从不在宏大口号里,而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本次论坛跳出“坐而论道”的窠臼,以生活场景为交流舞台,让中法文明在烟火气中自然交融。
湖湘非遗展区内,剪纸的灵动、湘绣的精湛尽显中式审美与技艺。当剪纸老师以娴熟技法快速勾勒出法国嘉宾的肖像,这种即时性的创作互动超越了语言障碍,用最直观的艺术形式传递善意。湘绣绣娘将埃菲尔铁塔与橘子洲头绣于同一方绸缎,东方针脚与西方符号的完美融合,恰似湘江与塞纳河的相遇,和谐中见惊艳。
美食是民族文化最本真的载体。“湘法”美食体验周上,臭豆腐的市井烟火与鹅肝的精致典雅相互碰撞,展开了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对话。法国嘉宾从试探到由衷称赞臭豆腐,不仅是味觉上的接纳,更是对中国人“接地气”“重本味”生活哲学的认同。食物作为“文化翻译官”,以最通俗的方式化解文化隔阂,让交流变得亲切而深刻。
这种扎根生活的交流,摒弃了宏大叙事的距离感,让文明的温度直抵人心,成为中法文明对话中最鲜活、最持久的形式。
长远共生:中法情谊在交融中落地生根
论坛的价值不止于三天盛会,更在于让情谊跳出单一的文化场景,在生活交融与产业协作间落地生根。
长沙县与蒙达尔纪的友好城市互动温馨动人。今春,长沙学子赴法,学习法式可丽饼的制作,传播中式汤圆的韵味;法国师生回访长沙,研习笔墨间的汉字风骨,体验插秧的农耕意趣,探索棕编的民俗巧思。这种同吃同住同体验的沉浸式互鉴,让文化交流跳出走马观花,筑牢了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
经贸合作是文化信任的果实。今年前三季度,长沙对法经贸增长5.6%,“长沙智造”助力法国基础设施建设,法企扎根长沙发展。若没有这些产业绑定,文化交流只会是短期热闹。正是文化、生活与产业的三位一体,共同织就了中法情谊的立体生长图景。文化搭起信任之桥,生活筑牢情感之基,产业撑起发展之梁,让文明互鉴既有温度,更具韧性。
中法文化论坛以湘江与塞纳河的浪漫相遇为序,续写着百年文明对话的新篇章。这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在青年互访的足迹中生根,在非遗与美食的碰撞中升温,更在产业合作的土壤里茁壮成长。真正的文明交融从来不是单向的模仿,而是两种文化在相互尊重中共同绽放的智慧之花。愿这份跨越世纪的情谊,在湘江与塞纳河的共同滋养下,生生不息,永续生长。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柏秋萍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9/15413440.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