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地”醴陵:一座城的地理发展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秦月阳 编辑:姜媚 2025-11-06 17:14:3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1106161506_565_28.jpg

□王小杨 秦月阳

醴泉浸月,渌水流深。

“治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由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溯及,再及傅熊湘《醴陵乡土志》延至,所谓醴陵,水地之名,由势及质,而有所地理。亦谓,以“水地”醴陵为坐标点,探视一座城的地理发展学。由此,我们又将有哪些有益于城市发展的启发呢?

从“水土”到“水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要问,“水土”究竟有多大?它的边界在哪里?是行政区划图上的边缘,还是经济辐射圈中的毗邻?

这是高明勇老师在提出“始于地理”的思考框架时抛出的一个议题。

此时,我们便不得不对这一习以为常的认知进行深层次的再反思。

传统意义上的“水土”概念,往往带有某种静态的、被动接受的意味。它像是一个先验的设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受其滋养,也受其限制。但讲座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必须将“水土”升华为“水地”。从此,“水地”不再是被动承受的生存背景,而是需要主动认识和建构的发展场域。

从地名到地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醴陵”这个符号所指,更是其“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的地貌特征;从地势到地质,我们探寻的是这片土地深层的构造逻辑,是瓷土、矿产等自然禀赋的形成机理;从地质到地图,是将具体的自然属性转化为抽象的空间表达;从地图到地理,则是将静态的图示升华为动态的空间关系。

醴陵人的“水地观”,展现在多个维度。地缘相接的区位意识,使醴陵在长株潭城市群与赣西地区的互动中找准了自己的战略支点位置;水源衔接的生态智慧,让渌水流域的治理超越了简单的边界划分,形成了流域共同体思维;矿业相连的产业视野,将地下资源的开发与区域产业布局有机结合;业缘相融的经济逻辑,推动形成了跨区域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网络;语缘相近的文化认同,成为区域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文脉相通的历史自觉,则使地方发展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连续性。

“水地观”的意义远超出醴陵一地。认识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打破行政边界的思维局限,建立立体的、关系的、动态的认知坐标系。认识一个人,不能仅看其籍贯户籍,更要观其社会交往、职业网络、文化认同等多个角色标识;认识一个时代,不能固于单一视角,而需把握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文化思潮等复杂互动。

从“水土”到“水地”的跃迁,是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建构的思维方式转变。它要求我们既要深入理解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脉传承这些硬约束,更要把握其在更大区域格局中的关系定位、发展潜能这些软实力。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变,不仅适用于区域发展,对于个人成长、组织变革乃至国家战略,都具有深刻的方法论启示。

微信图片_20251106161500_564_28.jpg

来来往往,以“水地”成“地理”

地理的意义,从来不是在封闭中固化,而是在开放中生成。醴陵作为湘东门户,地理意义的实现正依赖于“来来往往”的活力。渌水舟楫的千年往复,湘赣古道上的商旅络绎,至今已演变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的多元流动。这种持续不息的来往,将静态的“水地”转化为动态的“地理”,如血脉赋予肌体以生命。

醴陵的陶瓷之路,是“来来往往”的。自东汉始,这里的瓷器便沿渌水入湘江,经长江通四海,在持续的流通中淬炼技艺、吸纳新风。每一件外销的瓷器,都是文化的使者;每一批归来的匠人,都是创新的种子。这种双向流动,让醴陵超越了地理坐标的局限,从而成为全球陶瓷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来来往往”的本质,是包含深刻意义的交换与重组。本土学子负笈远行,带着新知归来;企业家走出去开拓市场,又将新理念带回故土。这种流动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知识的增值、视野的拓展、关系的重构。

封闭导致停滞,交流催生活力。在当今这个流动的时代,认识一个地方,不仅要看它拥有什么,更要看它连接什么;不仅要看它的静态资源,更要看它的流动能力。

来来往往,缩小至个人成长,是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不断重新定义自我所在的位置,放大至文明发展,是唯有在开放包容中才能保持生机的精神底蕴。

真正的“地理”意义,就生成于无数个“来来往往”中的永不停息。

地理滋养肌理,融会城市逻辑

地理与治理的辩证关系,构成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地理环境滋养城市肌理,如同血脉滋养肌体;而治理智慧则通过重塑地理条件,为肌理注入新的活力。渌水航运的衰落催生了陆路交通的革新,陶瓷产业的转型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再造。每一次地理与治理的对话,都在重塑这座城市的生命轨迹。

有效的治理始于对地理肌理的精准把握。醴陵的经验表明,真正的认知需要在比较中达成,比如与浏阳花炮产业的对话,与景德镇陶瓷传承的对照,与长三角特色小镇的参照。这种跨区域的比较视野,帮助我们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知局限,在差异中发现共性,在特殊中把握普遍。

城市治理需要遵循三重逻辑。底层逻辑要求我们尊重地理禀赋和历史文脉,如醴陵的瓷土资源与千年窑火;实践逻辑强调立足发展阶段与现实条件,如把握产业升级的节奏与民生需求的平衡;未来逻辑则需要预见趋势、超前布局,如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找准定位。这三重逻辑的融会贯通,构成城市治理的智慧内核。

从“融进去”的区域协同,到“强起来”的产业引领,再到“富起来”的民生共享,这一发展阶梯体现着治理艺术的循序渐进。真正的发展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系统的能级跃升。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构传统的地理约束,也需要用“数字速度”为城市发展提速。

任何有机体的成长,都是内在基因与外部环境持续互动的结果。只有深刻理解自身肌理,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在变局中开创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成于治理,在真实画像中通达客观趋势

治理的智慧,在于能够绘制城市的“真实画像”,既不留恋于过往的荣光,也不迷失于他人的轨迹。对醴陵而言,这幅画像的底色是其独特的地理基因,而线条的勾勒则在于如何通过治理的力量,特别是以“交通”为笔,拓展发展的空间格局。交通,是改变“地理”意义最直接、最深刻的手段,它重新定义距离,改写区位价值。

在宏观层面,治理须具备战略视野。醴陵的机遇在于融入国家与区域的大交通动脉。能否从一条普通的支线升级为连接湘赣的枢纽,关键在于能否将自身的发展诉求与长株潭一体化的战略、中部地区崛起的方向深度绑定。

在中观层面,治理体现为网络的编织能力。醴陵与周边县市的快速通道、与长沙黄花机场的高效联接、与湘赣边区域合作试验区的交通一体化,构成了它强大的区域竞争力。这些网络的血脉通畅程度,直接决定了资源要素是“流经”还是“留存”,是“输血”还是“造血”。治理的目标,是让醴陵从一个地理上的“点”,转变为一个区域网络中有活力的“节点”。

在微观层面,治理的精髓见于城市的肌体感受。一条道路的宽窄设计,是优先车行还是保障慢行?一个公交站点的设置,是否贴近社区与产业园区的真实需求?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是否顺畅?这些看似细微的交通决策,实则深刻影响着市民的日常体验、企业的运营成本,最终塑造了城市的宜居宜业品质。微观通达性,是治理精度与人本温度的试金石。

未来城市,离不开“地”与“理”。真正的远见,始于对脚下水土的深刻理解,成于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把握。让每一方水土都能在流动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让每一次治理都能在历史的积淀中开创未来的可能。这或许正是我们探寻地理的最终意义。

广阔天地,人居其间,所见所闻所识无法处处穷极,但笃行不怠,切问在地在行在思,必卒有所获,不啻有知。

从徐霞客的实地勘测到现代智库的数据分析,从《大明一统名胜志》的地方志书写到今天的数字治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不断演进,但有一条主线一以贯之,那就是在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之间,在尊重规律与创新实践之际,行思且思,看见世界,观察“地”“理”。这或许就是,“水地”醴陵给我们所呈现的基于一座城的地理发展学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秦月阳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8/1541156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