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远(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2025年的金秋文艺舞台可谓精彩纷呈、流光溢彩。从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的科技与传统碰撞,到国家大剧院的中外经典交响,再到文坛对时代与个体的深度叩问,正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三重奏。文艺创作既扎根文化沃土,又敞开对话之门,更锚定大众需求,勾勒出当代文艺的精神图谱;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包容性对话,正在共同构筑新时代的文艺新生态。
传统的“活态传承”是当前文艺最鲜明的底色。这种传承绝非简单复刻,而是以当代语态激活文化基因的创新实践。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以“月宫奇旅”为主线,用全息投影让“嫦娥揽月”有了可感的仙境味道,借AI技术实现李白、苏轼与当代青年的跨时空对饮。舞台装饰里的汴京灯笼、背景动画中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甚至主持人服饰的香云纱工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可触摸的审美体验,彰显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技术加持下的鲜活生命力。
戏剧与音乐领域也在技术赋能的探索中守正创新。新版歌剧《白毛女》延安首演,以纪念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80周年,在保留“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核心主题的同时,以更细腻的声乐处理与舞台呈现,让这部民族歌剧在当代观众心中产生新的共鸣。而陈其钢《逝去的时光》将古曲《梅花三弄》的主题融入大提琴与管弦乐,用现代配器技法演绎中式美学的隽永,展现了传统音乐元素的当代延伸可能。这种“守正”与“创新”的平衡,让经典摆脱了时间的桎梏。
文明对话的深度拓展,构成了文艺舞台的另一种景观。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集中展演百余台舞台作品,既展现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又纳入全国多元艺术形态,本身就是一场国内文化的交融盛会。国际舞台上的这种对话更为直接。国家大剧院“醇·萃古典”系列中,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与中国乐团联合演绎钢琴协奏曲《黄河》与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中国的民族豪情与俄罗斯的史诗气魄在同一舞台碰撞,成为战争记忆与民族精神的跨文化对话。
北京国际音乐节则提供了更具实验性的对话样本。BBC爱乐乐团上演的黄若《浮声之城》亚洲首演,将东方听觉意象与西方交响结构结合,与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形成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张力。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风格叠加,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的互译,实现不同文明的精神沟通,恰如柴可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的原汁原味演绎,让中国观众透过俄罗斯歌剧的韵律,读懂普希金笔下的人性挣扎。
文艺向“新大众”的俯身,让当下的文艺拥有了坚实的群众根基。互联网赋予大众更多文化权利,新大众文艺正以现实主义笔触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况味。这种趋势在图书出版领域表现明显:《书法课》以分级体系降低传统艺术门槛,让书法研习走进大众生活;《新收入》聚焦年轻人的财富焦虑,以实用内容回应现实需求。就连互动游戏书《逃出这本书!》也通过沉浸式体验兼顾知识传播与娱乐功能,展现了文艺贴近大众的多样可能。
舞台艺术同样在打破圈层中寻找新路。舞剧《李白》交响音乐会以“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抉择为切口,用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诠释诗仙精神,让古典题材获得年轻观众青睐。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带来的《陆文龙》《狸猫换太子》等经典剧目,凭借演员的精湛演绎与故事的情感张力,让越剧这一传统剧种持续焕发活力。文艺不再是高居庙堂的阳春白雪,而是成为滋养大众心灵的精神食粮。
回眸间,从传统基因的现代转化,到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再到对大众需求的精准回应,2025年的金秋,我们细细品读文艺交出的答卷,能够切身感受到当代文艺一种新的生命律动。当《白毛女》的旋律与《黄河》的激昂交织,当AI技术与非遗工艺共生,当经典作品与大众表达共鸣,文艺便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国内与国际的贯通、精英与大众的融合。这曲三重奏,不仅奏响了当下的精彩,更预示着中国文艺将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谢志远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1/1535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