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走向何方——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论》

来源:红网 作者:钟云华 编辑:陈晓丹 2025-10-27 15:03:57
时刻新闻
—分享—

□钟云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版图上,新建本科院校无疑是一股清新的后浪。它们诞生于世纪之交,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短短20余年间,以其庞大的数量和广泛的覆盖面,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格局。然而,当规模的快速扩张告一段落,当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大学”们集体面临着“走向何方”的世纪之问。盛正发教授的专著《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论》,正是在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力作。该书以其系统的理论架构、翔实的实证分析以及深刻的战略洞见,不仅为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学术体检”,更为其在新时代的迷航中点亮了一座清晰的灯塔。

一、 时代之问与价值锚定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论》的首要价值,在于它精准地锚定了问题的时代坐标。著作开篇即深刻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所处的复杂境遇:一方面,它们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功臣,为无数青年提供了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并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人才引擎”;另一方面,它们又普遍陷入“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困局,在传统学术型大学的“老路”与应用型高校的“新途”之间摇摆不定,面临着办学特色不明、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多重挑战。

盛正发教授没有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以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将这些问题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叙事中加以审视。他指出,新建本科院校的困境,本质上是发展范式转型的困境。过去以“升格、扩建、扩招”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转向以“质量、特色、创新”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这一精准的价值锚定,使得全书的研究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与紧迫感,直指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最深水区的核心难题之一。

二、 系统架构与多维发展路径探析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论》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在于其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全书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理论基石到现实剖析,再到路径策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首先,著作夯实了理论根基。盛正发教授广泛汲取了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如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高校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治理理论等,为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这使得著作的论述超越了简单的经验总结和政策解读,具备了理论上的深刻性与普遍的解释力。

其次,著作进行了深刻的现实剖析。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深入调研和数据挖掘,作者清晰地勾勒出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内部治理以及文化塑造等多个维度上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差异。例如,在“办学定位”这一关键问题上,著作指出,许多院校存在着“目标挂空”现象——学校定位的文本写得高,但与实际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评价体系脱节。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错位,是导致其发展迷茫的内在根源。

最后,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作者基于前述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多维的发展路径:

坚守“应用型”之本,重塑人才培养体系。盛正发教授旗帜鲜明地指出,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之基与发展之魂在于“应用型”。这绝非低人一等的无奈选择,而是一种顺应时代、服务社会的主动定位。他提出,应用型的内涵需要从“概念”转化为“行动”,必须彻底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课程体系要对接行业标准,教学过程要嵌入真实项目,评价体系要侧重能力产出。这种重塑,意味着从教育理念、师资结构到教学方法的全方位革命。

打造“特色化”之魂,实现错位发展。针对同质化顽疾,专著提出了“特色化生存”的战略。这种特色不是凭空臆造,而是深深植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作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成为“地方引擎”,其学科专业布局必须与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建设特色学科群、打造品牌专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

激发“治理现代化”之能,优化内部生态。盛正发教授认识到,任何美好的发展蓝图都需要高效的治理体系来承载。他着力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从传统的、行政化的管理走向现代的、科学的治理。这包括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构建多元参与的社会合作治理模式等。一个充满活力、运行顺畅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操作系统”。

培育“大学文化”之蕴,筑牢精神根基。著作没有忽视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历史短、文化积淀浅,更容易出现文化认同危机。作者呼吁,这些院校需要在快速发展中同步进行文化建构,培育一种既崇尚实干精神、创新意识,又蕴含人文关怀、大学理性的独特文化气质,以此凝聚师生共识,为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关于转型的动力与阻力分析,或可更加深化。著作主要从学校主体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战略,但对于推动转型的深层动力机制——如政府政策导向、财政拨款方式、社会评价文化等外部环境施加的“制度性同形”压力——的批判性反思,尚有深挖的余地。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绝非其“一厢情愿”便可达成,它更是一场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与高校的多元主体协同变革。打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的顽固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新型评价标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转向”的关键外部条件。

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技术将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形态、教学模式和组织架构产生何种颠覆性影响?未来,这些院校或许不仅是“应用型”的,更应是“智慧型”和“学习型”的,能够利用技术重塑教育生态,为个性化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支撑。这将是其面临的新一轮机遇与挑战。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论》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时代温度的学术佳作。它系统回应了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关切,为其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绘制了一幅清晰而可行的“导航图”。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这部著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与实践智慧。它告诉我们,新建本科院校的未来,不在于模仿老牌大学的“旧梦”,而在于勇敢地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一条以应用型为根本、以特色化为灵魂、以现代治理为保障、以先进文化为滋养的康庄大道。它引发的思考,必将持续回荡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之中。

来源:红网

作者:钟云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61/153813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