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书院新发展:文艺赋美视角下的长沙实践与探索

来源:红网 作者:舒全球 编辑:陈晓丹 2025-11-10 16:11:41
时刻新闻
—分享—

□舒全球(长沙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长沙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

乡村振兴,既要富脑袋,也要富口袋,既要塑形,要铸魂。这是新时代乡村书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根本认识。在当代中国的乡村振兴壮丽史诗中,文化振兴作为其“灵魂”所在,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目标,更是驱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天下书院半湖湘”——历史上湖南曾拥有531所书院,数量冠居全国,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城南书院等著名学府不仅造就了无数英才,更熔铸了以“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湖湘文化精神基因。长沙,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集聚地,自宋代以来便是书院文化的重要枢纽,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绵延不绝的精神传承,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中,乡村文化空间萎缩,文化主体流失,文化传承断层等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乡村书院“逆势新生”,其发展将突破传统藏书与讲学范畴,被赋予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时代使命。近年来,长沙的板仓书院、杨花书院、溪云耕读书院、白马书院、道远书院等,正锐意探索多元文艺形式赋美,致力从“阅读空间”蝶变为“文化自信孵化器”,从“文化摆设”跃升为“治理载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持久的文艺动能。

一、传承之路:从历史书院到当代乡村书院

书院制度肇始于唐,兴盛于宋,至明清臻于完善,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与学术殿堂。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学府,更是思想传播的枢纽与价值传承的载体。集藏书、修书、讲学、研究、祭祀等功能于一体,深度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格局与精神气象。两宋时期全国创建书院720所,其中湖南独占70所;明清两代长沙更涌现约80所书院。周敦颐构筑理学思想基石;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创办碧泉书堂,首开理学与书院融合之先河,奠基湖湘学派;张栻于岳麓书院讲学,注入“重践履、务实效”的精神基因;“朱张会讲”开创学派对话范式,淬炼出湖湘文化“兼容并蓄”的品格。

近代以来,书院更成为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策源地。岳麓书院被誉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完整见证中国高等教育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嬗变,堪称“活化石”;浏阳文华书院作为秋收起义总指挥部,铭刻书院与革命运动的血脉联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城南书院,正是传统书院转型缩影。岳麓书院引领当代乡村书院复兴,立足新时代需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承袭传统书院“化民成俗”的文化教育使命,又注入现代公益、治理内涵和文艺赋美新路径。一是在文化形态保存功能上,通过系统收集地方文献、深入记录口述历史、活态传承非遗技艺,守护乡村文化记忆的火种。如道远书院梳理本地族谱与红色史料,溪云耕读书院珍藏湘绣、陶瓷等非遗实物与文献,精心构建“一村一档”的文化基因库。二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上,依托文艺创作、主题沙龙、沉浸式体验等活动,促进新的文化因子不断涌现与传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表达”。如杨花书院融合本土烟花技艺,创新打造“光影艺术工坊”,将传统花炮制作升华为现代视觉艺术盛宴。三是在文化整合与共同体建构功能上,通过打造优质公共文化空间,促进村民互动与城乡交流,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文化认同。长沙乡村书院的生动探索与实践,使古老的“耕读传家”智慧在文艺浸润中焕发新生,绽放出推动城乡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华彩。

二、多元探索:践行长沙乡村书院守正创新

乡村书院实现精品化、多元化和融合化,广受群众欢迎。深挖本土资源,将书院融入古建筑、嫁接非遗,打造特色品牌。推出“农家书屋+”模式,提振了村民文化自信。以“在地化”发展成乡村振兴“智库”。“农家书屋+新华书店”模式已打通图书借阅与零售。在运营模式上,“公益与经营相结合”成为亮点。在平台建设上,开设“老年学堂”“暑期成长充电站”“书院+志愿服务”。村民反馈“在古建筑阅读更静心”“在家门口更能充电”,乡村书院是村民休闲学习“首选之所”。

乡村书院兼具传统建筑、生态与康养文化优势,以“文化粮仓”“精神灯塔”点燃希望。书院凭借空间可塑叠加新型文化业态,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它有别于传统国学院和现代博物馆,在地域文化资源“转化即变现”上呈现潜力。既有文化成果,构建交流平台,又联结现代文创,承担创客空间。它在农文旅融合中开辟了“新天地”,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模式、促进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吸引工商资本,助推了发展。

乡村书院融合本土资源,依托数字化与政策引导,助推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书院离不开高等院校支撑,如浙江大学在实施“千万工程”中为乡村书院提供智力支持。长沙乡村书院可探索“商业型”“市井型”“村落型”“山林型”等建设运营模式。如浙江尚存40余处传统书院建筑遗存,近20处被列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长沙作为湖湘文化中心,在建设中可构建风格各异、多元共生的创新格局。据调查,长沙不少乡村书院仍面临发展不平衡、支撑不充分的挑战:有的基础薄弱,“造血”能力不足;有的资源整合有限,运营机制还须完善;部门壁垒、游客难留、“以商养文”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发展考量:注重价值、特色、可持续发展

长沙乡村书院的发展运营,应植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度对接城乡多元需求,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应注重价值重塑,广泛对接“多元需求”

文艺赋美绝非简单移植艺术活动至乡村。通过文学、音乐、书画、摄影、新媒体等多元文艺形态,与乡村书院的空间功能、内容需求深度融合,可升维为乡村文化孵化器、美育实践策源地。一是从物理空间到文化场域。文艺元素能有效将书院物理空间转化为极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文化磁场。如山东省岚山区金牛岭社区文化书院通过打造舞蹈室、书画创作区、非遗工坊等特色空间,并常年开设贝壳画、剪纸课,成为居民沉浸其中的“精神地标”。二是从文化传承到文化生产。文艺创作与传播是激活传统基因、催生文化新质的关键力量。板仓书院借力“星空民谣音乐节”与“非遗传承体验周”双轨并行,实现书院文化、民谣艺术与非遗技艺交融,提供沉浸式体验。三是从单一功能到综合服务。文艺赋美推动书院超越阅读场景。进阶为满足全龄段精神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如淄川区柳泉社区柳韵书院,针对少儿、求职居民、老年群体分别开设非遗研学、职业技能培训、养生课堂等,以精准服务实现文化红利全民共享。

(二)应注重特色定位,深度挖掘“在地文化”

新时代乡村书院应立足群众需求、政策导向与自身禀赋,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塑造鲜明特色,提升文艺魅力,避免同质化发展。一是在内容上聚焦主题化深耕。红色文艺主题:依托湖湘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书院空间。可借鉴“红色记忆”研学经验,开展红色文艺创作、沉浸式戏剧、经典诵读等活动。非遗美学主题:围绕湘绣、烟花、陶瓷等本土非遗技艺,建设非遗传承书院。例如板仓书院将皮影戏、川剧变脸等非遗表演巧妙融入日常活动,增强互动体验与文化吸引力。生态艺术主题:结合山水田园本底,打造融合“现代农耕体验”与自然美育的书院。引入大地艺术、生态摄影、田园诗歌等创作形式,使书院成为感知自然、体悟乡韵的美学窗口。二是在空间上凸显差异化设计。注重建筑风格与本土民居特色融合,兼顾功能性与艺术审美。科学规划静谧阅读区、开放讲座区、文艺展陈区、亲子互动区及小型户外剧场等功能分区,为多元文艺活动提供灵活承载空间。三是在影响力上强化品牌化表达。深度整合广电媒体资源,打造具有传播力的乡村书院品牌。可引入“微综艺拍摄地+乡村阅读”,塑造“网红书院”;或联动“马栏山”文创IP等资源,提升文化辨识度与社会影响力。

(三)应注重多元运营,积极探索“可持续模式”

应加快实现从“存下来”到“火起来”的跨越。一是破解“钱、人、客”等现实难题。在资金筹措上,拓展多元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可借鉴“道远书院”模式),增强造血能力。应通过开发文艺衍生品销售文创,以文旅体验实现“以文养文”。在人才支撑上,构建多层次人才网络。应吸纳乡贤与返乡青年,注重专家指导。针对运营应结合就业与志愿服务,控制人力成本。在客群留存上,应以“文艺赋美”为导向引导深度体验。突出差异化、乡土化,实现可参与、可感知;可构建“食住学”一体空间,结合农耕手工、乡野艺术等,让访客从“旁观者”成“参与者”;服务体现“贴心度”和“乡土特”,使游客“住得惯、玩得好、想再来”。二是推进运营主体与商业模式创新。运营主体应多元化。构建“政府+村集体+专业社会机构+乡贤”联合机制。政府优化政策供给,村集体提供场地并协调资源,专业机构负责策划与运营,乡贤提供资金或资源辅助,多方协同,共建共享。应多样化发展商业模式,系统推进“书院+”融合路径。书院+文艺文创:依托湖湘文化资源,开发高端文创系列,推出“红色文化产品”。书院+文艺研学:与学校及教育机构合作,开设传统文化、自然美学、非遗手作等课程,从书院“走出去”。如板仓书院“状元及第”国学课堂与皮影手工体验,很受欢迎。书院+节庆演艺:定期策划音乐节、小剧场、书画摄影展等展演。如杨花书院在湘赣边乡村文旅节中举办“村晚”、村歌发布与焰火表演,集聚人气,展现乡土文化与民俗魅力。书院+民宿(茶文化):完善配套服务,提供简餐与茶饮,改造部分空间为精品民宿,以“经营”反哺“运营”。塑造“琴声细雨”的文化意境。书院+数字传播:运用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推广;开展“云游书院”线上体验,吸引城市人从“线上关注”转为“线下到访”;引入数字图书馆与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拓展村民学习渠道;推行智慧管理,实施线上预约与会员激励,提升运营效率。创设乡村广场舞、农民丰收节,请乡土作家分享村民最爱场景,嵌入专业创作与指导,激发活力。发挥书院文艺赋美作用,营造在地性、独特性、适宜性,实现“以文引流,以美育人”。

四、文艺赋美:激活乡村书院的新路径

文艺赋美是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关键路径,能有力促进乡村书院可持续发展。

(一)多方协同发力

加强政策引导和基础保障。一是多方支持,可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对运营达效书院给予支持。二是完善配套,铺好直达书院“最后一百米”,促进书院数字化运营。三是健全人才与智力支撑,鼓励“新乡贤”返乡共建,选好用好“文化特派员”。努力构建多元协同的资源网络。一是承接乡村文化活动、非遗保护等公共文化项目。二是联结社会力量,与高校、社科联、文联、文化场馆结对共建,获取智力与人才支持。三是开拓市场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设计文艺产品与服务,深化与文旅企业合作,共推文化研学、体验旅游路线,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养文”。激发个体层面内生动力与主体意识。一是团结乡贤与文化能人,吸纳在地作家、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加入管理团队,引导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办者”。二是引导村民共治共享,建立志愿者队伍,营造管理氛围,依托文艺活动深化村民认同与文化自信。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支点

乡村书院通过满足“全龄需求”,成为乡村文化服务体,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乡村书院是独特产业价值引擎。文艺赋美下的乡村书院有天然支点功能。“书院+文旅”融合,借力沉浸式文艺体验、特色研学、产品开发,有效导流客源,带动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如江苏常州“焦溪书院”依托明清古镇打造“古建研学”“非遗体验”,每年吸引上万学生,助力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长沙乡村书院可因地制宜,借鉴创新,引导文化价值提升经济价值。乡村书院是美育与人才孵化器。它提供文艺服务的本质是全民美育实践。它既呼唤文艺人才,也培育本土文艺骨干。如杨花书院通过志愿者机制培养了一批热爱乡村文化的青年;文艺培训提升了村民艺术素养。书院作为开放平台,以研讨交流等引智,形成“引智”与“育才”良性循环。

(三)挖掘乡村与书院文化基因深化融合发展

一是以文学叙事激活“乡土灵魂”。文学以其叙事张力与情感厚度,深度开掘乡村与书院文化基因。建立驻院作家机制,邀请文艺工作者驻留创作,与村民及访客深度交流。设立乡村主题文学奖,激励作者书写乡土故事,孵化兼具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色的佳作。着力营造书香氛围,精心规划书院藏书结构,突出湖湘文化、乡村文学、本土作家作品专区。常态化举办读书会、作品分享会、作者见面会及经典诵读活动。联合出版社、图书馆设立图书漂流点或新书发布基地。系统梳理地方记忆,以文学手法整理村落历史、采集民间故事、记录乡贤事迹,编纂村史院志或乡土读本。开展口述历史项目,邀请长者讲述村庄变迁,形成文字与音频档案珍藏于书院,延续文化血脉。精心打造文学场景,结合节气民俗,在书院及田间地头、古宅院落举办朗诵会、剧本围读、乡土戏剧排演等沉浸式活动。开发“跟着文学游乡村”主题路线,让游客在行走中阅读乡土,感受文学与大地的诗意交融。

二是以文艺演出奏响“书院韵律”。打造沉浸式演艺,举办民谣弹唱、古典音乐会、地方戏曲等演出,将音乐与经典诵读、民俗节庆融合。如“溪云耕读书院”吉他分享会,提升了文化感染力;播撒美育种子,推动书院与高校艺术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开设文艺通识课,培育艺术领悟力;借力新媒体传播,依托短视频、直播推广书院音乐活动与文化产品,如“溪云耕读书院”以“村歌嘹亮”活动传播创作故事,扩大影响力。

三是以书画摄影定格“乡村之美”。视觉艺术直观展现乡村自然人文与书院气质,是文艺赋美的生动载体。组织主题创作展,鼓励书画家、摄影家以书院及村落为题材采风创作,在书院空间常态化陈列或举办专题展,通过艺术视角传播乡村之美。普及艺术体验,开设公益书画摄影班,邀请艺术家指导村民学习传统技艺与现代摄影,举办“村民手机摄影展”“乡土记忆绘画赛”等活动,激发村民用影像与画笔记录家园。衍生文旅价值,将优秀作品转化为明信片、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在书院或微信、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精美视觉内容,打造网红打卡地,带动消费。建立数字档案,系统拍摄记录书院建设历程、重大活动、非遗演示、村民口述史等,构建兼具保存与传播价值的数字影像库。

四是以新媒体技术赋能“活态传承”。秉持传承理念,借力新媒体技术焕发乡村书院生机。运用AI、VR/AR等前沿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韶山书院用AI再现“韶山故事”;通过短视频、微短剧、直播打破时空限制,推动书院文化从“古籍深处”走向“生活前台”。如湘西凤凰苗乡书院开发“苗语AI翻译”小程序,既保护民族语言,又帮助村民对接外部市场;常德桃花源书院借“直播+文旅”邀网友“云游书院”“云购特产”。构建“数字文化矩阵”,为乡村文化“走出去”实现“双赢”探索有效路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土的“金色种子”,在文艺赋美新视角下,长沙乡村书院正经历从“物理空间”向“文化场域”、从“文化盆景”向“精神家园”的深刻蜕变,其发展只有深植文化之根、汇聚文艺力量,方可点燃振兴之火,成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舒全球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4/154201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