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系统观念与基层治理的百川里启示

来源:红网 作者:李诗怡 编辑:唐盈 2025-11-13 15:35:59
时刻新闻
—分享—

59eb18365f4a9d605be9e2c587fa5232.jpg

浏阳市百川里片区新建的运动场,配置了多样体育器材。

□李诗怡(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百川里成了‘幸福里’!”浏阳百川里片区的改造蝶变,是系统观念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从产权复杂、诉求多元的治理“硬骨头”,到设施完善、人心凝聚的幸福家园,这一鲜活案例不仅破解了老旧片区改造的共性难题,更印证了系统观念作为治国理政“金钥匙”的实践价值,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

系统观念是破解复杂难题的“方法论”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面对老旧片区改造这类涉及面广、矛盾集中的工程,若仅从单一维度施策,往往顾此失彼。百川里片区涵盖36个小区、近2000户居民,诉求多样、产权复杂,缺乏系统思维极易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浏阳的破题之道,在于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思维,以系统观念统筹全局。政府牵头搭建协同平台,住房保障、住建、发改等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国有企业扛起实施主责,更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种多方联动、全域统筹的治理模式,既打通了部门协同的堵点,也化解了群众诉求的难点,生动诠释了系统观念“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要义——只有整合分散资源、统筹多元诉求,才能在复杂治理中找准最优路径。

系统观念是凝聚治理合力的“粘合剂”

基层治理的成效,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孤军奋战,而是多元力量的协同共治。过去,一些民生工程推进缓慢,问题出在“各自为政”的治理壁垒:部门权责交叉、企业衔接不畅、群众参与不足,最终导致治理效能大打折扣。

百川里的实践,恰恰打破了这种“分割”局面。通过政府统筹、部门协同、企业实施、居民参与的联动机制,原本分散的力量被拧成“一股绳”。部门围绕共同目标协作,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治理格局。这正是系统观念的生动体现: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共谱的“协奏曲”。唯有以系统思维搭建合作平台,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系统观念是推动长远发展的“导航仪”

好的治理不仅要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更要为其长远发展筑牢根基。老旧小区改造只重“面子”忽视“里子”,很可能陷入“改造—老化—再改造”的循环。系统观念的智慧,正在于统筹“当下改”与“长久治”,实现可持续治理。

在百川里,改造不只刷新外墙、修补路面,还同步建设公共停车场、口袋公园、健身步道等设施,切实回应了“停车难、买菜远、遛弯挤”的民生需求。这种“面子与里子并重”的思路,是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的体现。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鄂尔多斯流域治理,再到百川里的片区改造,诸多实践都证明:唯有以系统观念谋篇布局,才能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完善制度机制、保障治理效能持久发挥。从京津冀“分工合作”谋求发展,到鄂尔多斯多部门“合力攻坚”治理河流,再到百川里“统筹兼顾”改好老旧片区,诸多实践都证明:唯有以系统观念谋篇布局,才能既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制度机制,让治理效能长久发挥其可持续性作用。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百川里的实践启示我们,系统观念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扎根实践、破解难题的实用工具。它让多元诉求凝聚为“最大公约数”,让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治理成效兼具“当下突破”与“长远根基”的辩证统一。

面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复杂局面和多元需求,广大党员干部应善用系统观念这把“金钥匙”,以全局视野谋划、以协同思维推进、以长远战略布局,在统筹兼顾中破解难题,在合力协作中提升效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富成效,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来源:红网

作者:李诗怡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7/1542886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