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摄
□唐凌然(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式开幕,体育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体育强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体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早已超越赛场上的呐喊与奖牌的荣光,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启迪国民心智的生动课堂,更成为凝聚全民参与的自觉实践。可以说,新时代的中国体育,正在生动演绎“充实钱袋子、丰富脑瓜子、站稳脚跟子”的“三部曲”,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红火、更有质感。
体育,充盈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体育已成长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到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张家口、哈尔滨等城市依托冰雪资源,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旅游产业,不仅擦亮了城市名片,更有效拉动了场馆周边的餐饮、零售等“二次消费”,让地区经济真正“活”起来。与此同时,2024年国内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5万亿元。当大众从“看体育”的旁观者转向“玩体育”的参与者,一条庞大的消费链条也随之形成。人们不仅购买运动装备,更愿意为健身课程、赛事门票和体育主题旅游买单,消费选择日益多元。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催生了运动数据分析师、运动康复师等大量新兴岗位,让人民群众的收入真正“富”起来。可以说,体育产业与消费具备强大的辐射和乘数效应,在充实从业者乃至区域人民“钱袋子”的同时,持续迸发出强劲的经济活力。
体育,丰富人民群众的“脑瓜子”。作为传承文化、塑造精神的重要载体,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从中国乒乓、中国女排到跳水“梦之队”,一代代体育健儿创造的佳绩,让人民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脉搏,激发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奋斗意志与爱国热情。体育精神也是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体育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精神,成为塑造健全人格的“营养剂”,不断提升美育素养。运动中,我们学会如何面对胜负;团队协作中,我们汲取攻克难关的智慧。这些经验悄然内化为应对人生挑战的勇气,不断提升德育素养。体育融入精神世界,推动人民群众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正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想在当下的生动写照。在运动中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体育正不断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以全面发展之姿,丰富每个人的“脑瓜子”。
体育,在人民群众中站稳“脚跟子”。体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服务人民、植根人民。随着全民健身浪潮兴起与国家政策持续推动,参与体育锻炼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从清晨公园里的太极拳方阵,到夜晚灯火通明的篮球场;从城市马拉松赛道上奔跑的人潮,到线上健身APP里挥洒的汗水,体育已无缝嵌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无论是社区组织的趣味运动会、基于共同兴趣的球迷会和跑团,还是贵州“村BA”“湘超”“苏超”等民间赛事,人们都在共同的运动与呐喊中打破隔阂、建立友谊、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体育不再是遥远的观赏对象,而是亲切的、可参与的身边实践。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乐在其中,体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社会肌理,真正站稳了“脚跟子”,显著提升了国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国战略深刻、深切、深情地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育通过壮大产业、带动就业,“丰盈了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通过锻造精神、促进全面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脑瓜子”;又通过全民参与、社会融合,“在人民群众中站稳了脚跟子”。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勾勒出体育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鲜活图景。随着“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深化,体育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贡献更加磅礴而温暖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唐凌然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7/15428536.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