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远(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文艺作为时代精神的镜像,始终承担着记录人民生活、传递价值力量的使命。近年来,中国电视文艺创作以鲜明的人民立场,深耕现实题材、传扬传承红色经典、表达民生议题,从司法一线到西北乡土,从革命往事到都市日常,一批优秀作品摒弃悬浮叙事,以可感可知的人物与故事,让时代精神扎根于生活土壤,走进大众心灵。
深度叩问现实肌理,在困境中照见人性之光
现实主义创作在近两年迎来品质爆发,创作者以锋利笔触剖开社会肌理,却始终以温暖底色守护人性尊严,实现了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这类作品的突破在于不再追求戏剧化的“爽感叙事”,而是直面问题本身,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困境突围中自然显现。
电视剧《无尽的尽头》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切口,用六大真实案件串联起法治进步的轨迹。校园霸凌的隐秘伤害、原生家庭的创伤传递、司法实践的现实困境……剧集没有简单划分善恶阵营,而是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社会根源。当检察官林之桃在法庭上说出“我们惩罚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这句台词恰是对“人民至上”法治内涵的生动注解。剧集对“强制报告制度”等法律细节的严谨呈现,直接带动相关法规搜索量激增与救助热线线索增长,实现了从文艺表达向社会价值的转化。这种创作既保持了对现实的批判锋芒,又传递出制度完善的希望,让观众在共情中理解法治进步的深层意义。
电视剧《沙尘暴》则将悬疑叙事与乡土现实融为一体,以西北资源枯竭小镇的焚尸案为引,揭开底层生存的复杂图景。编剧用“沙尘暴”这一意象,既指自然环境的严酷,更隐喻人性与社会的混沌状态。剧中刘盈盈从受害者到复仇者的蜕变、程春在生存压力下的迷失,展现了底层女性在父权结构与资源匮乏中的双重困境。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超越了单纯的案件侦破,通过段奕宏饰演的刑警在法与情之间的挣扎,探讨了“如何守护普通人尊严”的核心命题,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中落地生根。
立体塑造平凡英雄,让精神传承接足地气
红色题材创作在近两年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关键在于完成了从“高光叙事”到“日常叙事”的转变。创作者不再将英雄人物神化,而是还原其烟火气与成长性,让革命精神在平凡细节中获得当代共鸣,使“人民至上”的传统基因得以鲜活传承。
电视剧《我叫张思德》填补了同类题材的影视空白,以“安静的史诗”风格塑造了这位革命英雄。剧集没有聚焦单一的炭窑牺牲事件,而是展现了他从农家少年到红军战士的完整成长轨迹。战壕中救护伤员的本能反应、对待战友的质朴真诚、执行任务时的踏实严谨,这些日常细节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变得可感可触。饰演者牛骏峰用“做减法”的表演方式,呈现出英雄“平凡中的纯粹”,恰如专家所言,这种创作实现了“英雄人物的青春化书写”,让年轻观众真切感受到“伟大出自平凡”。
此外,《山花烂漫时》《侦察英雄》《沉默的荣耀》等作品均体现出贴近真实、贴近人民、贴近人性的特点,这类创作的成功打破了“红色题材远离市场”的偏见,说明只要以真诚态度还原历史、以人性视角塑造人物,“人民至上”的精神内核就能穿越时空,成为连接不同代际的情感纽带。
温情观照市井生活,于烟火气中传递力量
近两年都市民生题材的突破,在于摒弃了“中产神话”的滤镜,转向对普通人真实生活的温情观照。这些作品以“钝感叙事”捕捉市井烟火,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柴米油盐的关切中自然流露,展现出平凡人生的韧性力量。
《蛮好的人生》以保险行业为窗口,折射出当代都市的民生百态。独居老人的养老焦虑、中产家庭的教育困境、职场女性的生存挣扎,每一份保单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真实故事。剧集刻意回避了“大女主逆袭”的俗套,让女主角胡曼黎在婚姻破裂与职场背叛后,选择转向社区保险服务而非追求商业成功;落魄富二代薛晓舟始终没有“金手指”加持,两人最终止步于职场同盟。这种“反成功学”的结局恰恰最贴近现实,大多数人的生活本就不是戏剧化的逆袭,而是在困境中保持前行的韧性。当胡曼黎用沪语说出“侬放心,吾一直在”,这句简单的承诺远比豪言壮语更能诠释民生温度。
这类作品的共同特质是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力量。它们不渲染苦难,也不制造幻想,而是以幽默与温情消解生活的粗粝感。从《刑警的日子》对基层民警日常的真实记录,到《棋士》对普通人追梦故事的平实呈现,这些作品证明,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记录他们的奋斗与坚守,本身就是对“人民至上”理念最生动的文艺表达。
于共情中凝聚时代共识
这些电视文艺创作实践清晰地表明,“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理念口号,而是具体的创作方法与价值立场。当创作者愿意俯下身去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愿意直面现实中的问题,愿意在历史细节中寻找精神共鸣,文艺作品自然能获得大众的情感认同。
从司法一线的法治进步到乡土社会的生存图景,从革命往事的精神传承到都市生活的民生关切,这些作品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时代精神图谱。它们的成功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关注人的困境,尊重人的尊严,展现人的力量。这种创作理念让“人民至上”的时代精神通过文艺作品完成了大众化传播,在共情共鸣中凝聚起社会共识,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文艺最珍贵的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谢志远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8/15410863.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