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以大食物观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来源:红网 作者:张磊 编辑:唐盈 2025-11-27 11:21:33
时刻新闻
—分享—

20240821ddd1e4420350465fab3a8cde8f066c20_20240821607fc3ef2e1143a5bdf77457eb52854a.jpg

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的南江路农贸市场。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张磊(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深刻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指明了方向。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一文中提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保障米、肉、菜等传统主食的供给,也要重视菌菇、竹笋等多样化的食物来源。

这种对粮食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反映了从传统“粮食观”向现代“食物观”的与时俱进与内涵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大众在饮食方面的需求也日趋多元。食物结构的多样化,促使获取方式和来源不断丰富,从森林中采摘菌类,从湖泊中捕捞水产,到工厂中研发新型食用菌产品……这些变化充分彰显了大食物观在资源利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深远影响。大食物观并非否定传统粮食作物,也不是片面定义粮食安全,而是在坚守“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底线的基础上,对食物供给体系进行多维拓展与升级,体现了对传统食物观、资源观、科技观、产业观和消费观的系统总结与深刻革新。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叠加居民消费持续升级,我国食物供需或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农产品供应链脆弱性凸显,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既是缓解我国粮食生产压力的“灵丹”,更是增强国内食物供给确定性的“妙药”,具有极强的现实必要性和战略紧迫性。

要将这一宏阔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需要多方协同、系统推进。

科技创新是践行大食物观的核心引擎,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将育种创新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推动传统育种方法与生物育种技术深度融合,优化农产品关键营养素占比,增强特定营养功能属性;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大智能农业技术研发投入,重点攻关并推广适配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设施种植装备、畜牧水产养殖器械及林下作物专属作业机械,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高效化水平。

生产思路转型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风向标,为产业发展拓宽路径。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潜力,丰富食物品类供给;依托现代生物科技和物质装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培育壮大新兴生物产业,做强食品发酵工业,加快植物替代蛋白、微生物替代蛋白等产品的高效制造与规模化应用,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格局。

政策支持是践行大食物观的有力保障,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要通过普惠性政策扶持,助力中小企业做大、大型企业做强;强化融资、保险等配套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支持食物开发;鼓励地方探索农业设施、活体畜禽、水产等抵押质押融资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全民认同是践行大食物观的社会基础,为产业发展凝聚共识。要大力倡导节约粮食理念,引导居民树立健康营养的消费观,调整饮食习惯与食物结构,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深入人心;持续践行“光盘行动”,坚决拒绝盲目追求“稀有野味”的不良风气,推动健康饮食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沃野千里,固本安邦。践行大食物观,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民族未来与长治久安的长期实践,更是一代代人守护“舌尖上的幸福”、筑牢“饭碗根基”的共同使命。当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勃勃生机,每一种资源都实现高效利用,每一位百姓都能享有健康、充足、安全的食物之时,中国人的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成色更足、底气更坚。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张磊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1/1546132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