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让“银发力量”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来源:红网 作者:柳文刚 编辑:张广蓉 2025-10-31 10:46:34
时刻新闻
—分享—

□柳文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成都乡村振兴“银龄”服务团的躬身实践,到山东老年大学“AI智享生活”课堂的欢声笑语,再到青海“银发旅游专列”的温馨服务,“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美丽愿景正照进现实。当“银发浪潮”奔涌而来,充分激活老年人价值潜能,精准回应老年人需求期待,积极释放银发经济动能,既是破解人口老龄化加速难题的重要路径,更是让“银发力量”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核心要义。

激活“银发力量”,让余热成暖流。古人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银发力量”的底色,是岁月沉淀留下的专业技能、社会阅历和经验智慧。许多老年人退休之后,仍扎根于基层医疗、教育、工程技术、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战线,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余热。如,北京市230余名高级职称医学专家退休后联系帮扶12个省,以“1名专家带教N名基层医生”的创新模式,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银发群体”的经验是宝藏,热情是火种,足以令他们在不同领域点燃新的价值,将老龄化的挑战转化为多元共治的机遇。激活“银发力量”,需要老年人群体的担当奉献和主动作为,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托举。为“银发群体”搭建覆盖城乡、灵活多元的平台,如老年人才市场、老年志愿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设立“银发顾问”岗位,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老年人能人尽其才。打破“银发群体”再就业的身份、地域、年龄壁垒,简化老年群体再就业手续流程,完善老年工作者的权益保障机制,通过社会各界主动“搭台”,让银发群体更好“唱戏”,在实现价值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把握“银发需求”,让关爱有温度。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从基础的生活保障到深层的情感寄托,老年人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唯有精准把握现实、精神与亲情等方面需求,才能让老龄服务真正回应期待,让每一位老人拥有体面且幸福的晚年。衡东县荣桓镇积极探索“屋场+养老服务”新模式,在长岭社区老年助餐点花10元钱便可以吃三餐,缺口由政府买单,为老年人及其在外务工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解决好用餐、家政服务、适老化改造等现实需求后,丰富精神文化供给,填补老人情感需求空白,显得尤为迫切。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目前我国老年大学数量达到7.6万所,老年学员有2000万人;许多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也加入了当地的广场舞、腰鼓等兴趣团队,以互相陪伴驱散空巢化带来的精神孤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精准把握“银发需求”,需要将“适老理念”嵌入设施建设、流程设计、政策制定等每个细节,不断完善带薪陪护假、异地就地结算等政策措施,加快推广“云端陪伴”+线下关怀模式,聚焦急难愁盼动态调整老龄服务内容,才能让关爱更显温度。

发展“银发经济”,让幸福有支撑。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对老龄产品、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文化旅游等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形成了涵盖“衣、食、住、行、医、学、旅、乐”的全链条养老产业新赛道,蕴藏万亿级市场潜能。“银发经济”的活力,源于在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对老年人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将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新增长点。发展“银发经济”,需要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一方面以“有为政府”筑牢民生底线,通过完善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推动养老助餐、健康护理等普惠服务扩容;另一方面要靠“有效市场”激活产业潜力,通过市场化与社会化手段引导更多企业进军智能养老、康养服务等新赛道。唯有以民生需求牵引产业发展,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反哺民生改善,推动形成“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使经济在回应民生需求中获得持久动能。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柳文刚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75/153949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