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衡阳市高栗村双水湾大雁文化园。
□刘微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为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繁荣乡村文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路径。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亿万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沉淀的精神财富,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灵魂与基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厚植乡村文化自信,不仅能唤醒乡村的内在活力,更能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治理有效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留住“乡愁”,又焕发新的生机。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乡村文化发展体系。
创新乡村文化传承方式,让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文化的有效传承,实现的必要途径在于用“新”方法传承“新”内涵,增添乡村发展凝聚认同感与凝聚力。在资源梳理上,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乡村文化普查,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明确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与保护重点。在传播活化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短视频、直播、VR/AR 等形式,让乡村文化以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同时通过举办民俗节庆、非遗市集、文化展演等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在代际传承上,推动乡村文化与教育融合,在乡村学校开设本土文化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进校园授课,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成为乡村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打造“文化带头人”。人才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没有专业的文化人才,乡村文化自信便无从谈起。一方面,要加大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技艺培训班、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搭建线上线下展示平台等方式,支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文化志愿者等群体开展文化创作与传承活动;另一方面,要制定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文化工作者、企业家等“新乡贤”返乡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本土人才的“根”与外部人才的“枝”相辅相成,共同锻造出乡村文化发展的“领头雁”队伍。
推动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实现文化赋能经济。文化自信不仅需要精神层面的认同,更需要物质层面的支撑,只有将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构建“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是关键路径。依托历史文化与田园风光,发展“文化+旅游”,打造高端民宿、研学基地、民俗体验线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乡村文化魅力;挖掘传统技艺与民俗元素,发展“文化+文创”,开发剪纸摆件、陶艺制品、特色农产品礼盒等文创产品,让乡村文化以“可带走”的形式传播;结合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文化+农业”,打造农耕体验园、有机农产品品牌,赋予农业更多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地复古怀旧,而是要在传承中守正、在创新中发展,让乡村文化既保留历史的温度,又具备时代活力。当每一个乡村都能以自身文化为荣,每一位村民都能在文化传承中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时,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深厚的精神底蕴与最持久的发展动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也必将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刘微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62/15385084.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