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艺华作词,管潇龙、郑铮铮作曲,郑铮铮编曲,河图演唱
【歌曲介绍】
《我从蘋岛来》是一首以赓续永州千年文脉、传递人生哲学力量为主题的原创歌曲。歌曲以山水交汇、红绿交织、古今交融的蘋岛风情为意象,以质朴大气、唯美隽永的歌词,悠扬婉转、馥郁清雅的曲风,情真意切、直抵人心的旋律,纯净空灵、充满张力的嗓音,生动描绘了秀美蘋岛在潇水与湘江的合流环抱中绝世独立、超凡脱俗的丹青画卷,深刻阐释了千年蘋岛在生态与文脉的交相辉映中焕发生机、绽放光芒的诗意神韵,无声传递了人文蘋岛在历史与当代的深情对视中温润心灵、启迪人生的哲思力量。
歌曲在人、声、景、情、理的跨时空交响中,把深邃的哲学意蕴、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切的故乡情结、深沉的现实关切融入蘋岛,构建了零陵古郡在新时代语境下集“山水抒怀、生命吟唱、精神赋能、心灵治愈”于一体的独特美学形象。
“涉一江春水,追寻零陵古郡的文脉,折一枝绿叶,描画锦绣潇湘的风采。”伴随着初秋的一丝凉爽,由胡艺华作词,管潇龙、郑铮铮作曲,郑铮铮编曲,河图演唱的歌曲《我从蘋岛来》带着秋日的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蘋岛是潇水和湘水两条河流的交汇地,一路向北融入洞庭,因而形成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名词:潇湘。东汉时期的《湘江渔者歌》,以“潇湘秋兮水纭蒸,芙蓉落兮雁南宾。期美人兮江渚,岁暮兮苍梧云”描绘潇湘的秋日美景。历代文人墨客印刻在这里的痕迹,凝结成一种极具地域色彩的文化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歌词是歌曲传播的艺术形式之一,以诗歌形态同音乐旋律呈现出时间的艺术。唐朝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缜密》中提及“意象欲生,造化已奇”,当心中的意象将要显现时,所展现的创造力和奇妙之感令人惊叹。在音乐创作中,这种意象先聚合于歌词,旋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歌词意象中内在节奏与情感的动态回应和升华,因此歌词的意象是歌曲旋律创作的关键。
《我从蘋岛来》歌词在工整中展现出具有张力的艺术性,从逻辑中体现出创作者宏观的价值观与细腻的情感观。旋律是显化歌词意象的一种艺术手段,该曲旋律似水波流动:从三音级进,在属音处进行不同的转向,让“一江春水”流入“古郡的文脉”,让“一叶孤舟”显影“山重水复的无奈”;再以向下七度叙述“折一枝绿叶”描绘潇湘风采,同时,以八度同音映照出“柳暗花明的开怀”;接下来的句式用看似上行级进实则向下跳跃解读蘋岛人民既能“跨越江海”又能“百战归来”的一种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以切分音碰撞出即使在“千里之外”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江雪呼啸”中横跨八度,留出无限想象倾听来自“历史深处”天籁之音,也意味着人们能跨越“芳草”与大地的尘埃同行;到了“一眼千年”,中音开始新一轮向上攀升,在“白云千载”中逐步下沉,至人们的“初心不改”进行沉淀;尾声以相同节奏型但旋律波动的不同构建最终在主音落定,表达尽管“看尽人生百态”仍对故乡有着“深情和挚爱”的不变乡情。
《我从蘋岛来》歌曲从逻辑而言,词与曲的交融使其既可以趋向横向线性叙事,又可以在纵向情感进行交汇。以美学角度而言,其典雅蕴藉的歌词与韵致悠远的曲风相结合,使得真情直抵人心。而歌曲的编曲与演唱是衡量旋律是否能够诠释歌词内容的方式之一,该曲用满怀深情的G大调搭建现代音乐语汇重构潇湘精神,以属音为基点向外扩张,象征着潇湘流水的地理形胜与人文精神交汇共生。河图直白的演唱方式咏叹出现代人的情感,赋予歌词以人格化的情感力量,旋律中装饰音的插入要求演唱者对音准的把控需精准到位,同样也使得演唱的句式变化多了几分灵动性。与此同时,大提琴甘醇甜美的音色在音乐旋律与演唱声线中不断穿梭,营造出秋日的浪漫。这些流动起伏的音乐线条,让人在歌词中体会历史的演变,在音乐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当歌词意象、音乐意蕴与演唱技法交织融合时,我们能感受到歌曲中情感的具象化:白云千载,一眼千年,人间百态,初心不改。
文/何佳羽(《湘见文艺评论》执行副主编、湖南省群文学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评协音乐评论家副秘书长)
来源:红网
作者:何佳羽 胡艺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