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超”长沙选拔赛对抗激烈。
□唐代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7万亿元的目标。这一政策“发令枪”响起,不仅为体育产业注入强心剂,更标志着体育消费从“小众需求”跃升“大众经济”、从“单一消费”升级“场景融合”。
从四川体育消费总规模预计2025年超2100亿元,到“湘超”联赛带动文旅消费,体育产业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黄金赛道”。如何让这条赛道跑出“加速度”?关键在于以创新供给激活消费潜能,以跨界融合释放乘数效应,让体育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赛事经济火起来,激活消费新场景。体育消费的爆发力,正从一场场赛事中喷薄而出。以成都为例,2025年成都马拉松吸引全球28.75万人报名,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吸引22万人购票观赛,7月1日至8月15日成都入境外国旅客达6.9万人次、同比增72.5%;“湘超”联赛将球票化作文旅“通关文牒”,球迷免预约逛岳麓山、橘子洲,享受酒店、景区专享优惠,无票者也能在“第二现场”触发福利,激活商圈活力。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趋势:随着赛事经济热潮持续喷涌,现代体育赛事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演变为综合性消费场景。不断推动“赛事+”创新,让比赛场地变消费主场、观赛人群转消费群体,体育流量便能切实沉淀为经济增量。
产业融合活起来,拓宽发展新空间。体育消费新赛道,从来不是单一产业的独角戏,而是多领域协同的交响乐。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前,怀化举办龙舟竞渡、“村BA”、社区“楼BA”等赛事,将体育与文旅深度绑定,游客观赛之余游景区、体验特色民俗。“体育+文旅”是深化行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实现“运动打卡”与“旅游消费”双向赋能。“体育+制造业”也加速升级,企业加大智能健身设备研发,推动消费需求从基础装备向智能高端转变,形成产销互促循环。此外,“体育+商贸”催生新商机、“体育+数字”创造新可能。“体育+N”真正构建起“一业兴、百业旺”的融合格局。
群众参与热起来,夯实增长新根基。体育消费的根基,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贵州“村BA”让老乡感慨“多一个球场,少一张牌桌”,江苏“苏超”前六轮带动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42.7%。这印证了一个规律:当体育融入群众生活,经济价值便呈几何级增长。各地需细化政策举措,推进体育消费的实践,强化“便民惠民”导向,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优化场馆开放时间与收费标准,降低消费门槛,同时支持地方特色赛事,打造群众喜爱的体育IP。通过更多接地气的创新,社区赛事拉近邻里距离,线上健身满足宅家需求,青少年培训助力未来成长,体育就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推动消费活力持久释放。
从马拉松带火一座城,到“村BA”盘活一方经济,体育消费新赛道潜力无限。这条路上,政府当好“引路人”,企业做好“开拓者”,群众成为“主力军”。当政策、市场与全民参与形成合力,7万亿元目标将不仅是数字突破,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步伐,共同跑出中国体育产业的加速度。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唐代远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