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战旗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李仕威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庄严的纪念大会现场,战旗猎猎,勋章熠熠,观礼台上白发苍苍的老兵抬起右手敬礼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他们眼中不灭的火,正是穿越八十载却不曾黯淡的民族之光。
我们再次回望那段峥嵘岁月,1931年至1945年,十四载浴血奋战、十四载艰苦卓绝,四万万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奋起抗争,赢得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亦铭刻于人类和平事业的伟大胜利。
抗战时期,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家国担当。八女投江时“宁可投江死,不做亡国奴”的绝唱;杨靖宇将军腹中仅余草根棉絮仍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坚守;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绝笔……这些壮举背后,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的认同。当国土遭践踏、山河破碎,每个中国人都真切地体会到“没有国,哪有家?”这正是抗战精神最深厚的内核,是跨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的力量。
昔日硝烟虽已散尽,胜利的号角依然回荡在历史长空。在阅兵式上,“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刘老庄连”……一面面英雄部队的战旗迎风招展。当直播镜头拉近,我们看到在现场观礼的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他们胸前的勋章与眼角的热泪,比任何言语都更深刻地诉说“我替战友们看到了今天”的感怀。
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铁甲奔流、鹰击长空、长剑倚天;从“万国牌”装备、飞机在天安门上空往返两次飞行,到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国军队无论在体系还是装备上早已今非昔比。卢沟桥旁,“复兴号”高铁飞驰而过,曾经烽火连天之地,如今流淌着现代化的节奏;白洋淀边,雄安新区正在成长,昔日游击队员穿梭的水乡,正在成为未来的城市样板;南京中华门外,灯火璀璨、街市繁华……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从 “小米加步枪” 的奋斗史中汲取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勇气;珍惜当下不是为了安于现状,而是要将 “挺过十四年抗战” 的韧性转化为 “破解‘卡脖子’难题” 的闯劲。
伟大抗战精神流动在我们的血脉中,回荡在阅兵式铿锵的步伐声里,闪烁在老兵坚毅的眼神中。期待新时代的我们,既能在回望历史中铭记先辈的牺牲与荣光,更能立足当下扛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赓续伟大抗战精神,用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李仕威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