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刚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宁夏召开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明确将加强部署,推动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当前,在一些农村地区,高额彩礼问题仍比较突出。在“面子”观念、虚荣心裹挟之下,一些人视彩礼金额为衡量爱情与婚姻的“筹码”,有的普通家庭为了凑齐高额彩礼,只得“打肿脸充胖子”,婚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为家庭和谐稳定埋下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高额彩礼极易加剧攀比之风,使得彩礼标准持续走高,甚至形成明码标价的地域“行情”,增加了群众负担,破坏了社会风气。
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由文化习俗、性别失衡、城乡差距等多方面因素交织造成。既有适婚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客观因素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一些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作祟,认为嫁女儿收取高额彩礼是对家庭养育女儿的补偿,觉得彩礼越高越有“面子”,加上农村熟人社会的攀比心理,导致彩礼标准不断水涨船高。加之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使得高额彩礼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整治高额彩礼上做过很多尝试和探索。如宁夏制定农村彩礼指导参考标准,平均彩礼金额较治理前下降约36%,“零彩礼”“低彩礼”占比提升;福建推行“不送彩礼送保障”,为“零彩礼”家庭提供专项保险等。
但要真正管住农村高额彩礼,关键还在于思想观念的“破冰”。
要在全社会倡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恋观,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各级社会工作、民政、妇联等部门和乡镇、村、社区要通过短视频、乡村宣讲、婚姻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大力开展婚恋观教育,传递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引导群众树立文明的婚嫁新风。通过正、反面典型案例剖析,让广大群众意识到彩礼归根结底只是礼节、心意、祝福,婚姻任何时候都不应当异化为用金钱衡量的交易,从而摒弃“彩礼是身份象征、是面子问题”的扭曲价值观。同时,各地可因地制宜提出彩礼倡导性标准,鼓励“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多元化新式婚恋方式,选树一批“低彩礼”和“零彩礼”典型,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整治农村高额彩礼,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过去,个别党员干部在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助长了攀比之风,在群众当中造成不良影响。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持续转变,树起正确的风向标。
整治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刀切”式治理。只有通过持续的思想引导,在长时间潜移默化下转变固有的错误观念,才能推动高额彩礼逐步“瘦身”,回归“礼”的传统内涵,让婚姻回归爱情本质。
来源:红网
作者:柳文刚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96/1525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