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基层工作中“大”与“小”的辩证统一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娉 编辑:张广蓉 2025-09-09 16:45:52
时刻新闻
—分享—

□欧阳娉(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坪镇党委副书记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所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执政根基的前沿阵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科学把握基层工作中“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不仅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论。广大基层干部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拓宽战略视野,既要胸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大势,也要心系“民之小事”,扎实做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工作,真正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愿景与行动相贯通。

“大战略”要落脚于“细微处”,在呼应民生期盼中彰显政策温度。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最终要落实到千家万户可知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基层工作的核心使命,正是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级层面的工作要求,精准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成果。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还是共同富裕的系统工程,最终都依托于一桩桩、一件件具体实事的累积。防止规模性返贫,既需宏观制度设计,也体现在帮助一位老人完成医疗报销、为一个家庭落实就业帮扶等细微之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理论建构,更真切地蕴含于一条道路的修缮、一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化之中。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回应了百姓心声。基层干部应真正沉下身去,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倾听真实诉求,感知民心冷暖,将顶层设计的“大理念”转化为贴近生活的“细行动”,使国家大政方针与群众切身利益同频共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大情怀”要践行于“具体事”,在办好民生实事中诠释初心使命。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衡量干部工作成效的核心,不在于打造了多少场面宏大的“样板工程”,而在于是否用心用情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身边事”。任何岗位、任何专业的干部,只要真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就能在基层广阔舞台上展现担当、实现价值。要坚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摒弃好高骛远、贪大求全的浮躁心态,坚持从组织好一次村民议事会议、成功调解一桩邻里纠纷、帮助一名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等具体小事做起。这些看似琐碎的“具体事”,恰恰是检验干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和履职能力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我想干什么”真正转变为“群众需要我干什么”,以微小却温暖的行动积累信任,以持续而扎实的付出赢得民心。

“大机遇”要聚焦于“关键点”,在汇聚民智民力中激活发展动能。推动基层发展,既要放眼全局、把握时代大势,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与发展脉搏;也要立足实际、精准发力,从本地资源禀赋和群众共同意愿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群众支持的“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善抓机遇的基层干部,往往不追求显性政绩、不搞形象工程,而是着眼于投入较少、见效较快、群众能直接受益的实事项目,集中资源、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最终实现“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只有让宏观政策接足地气、让资源要素沉到一线、让人民群众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才能把时代赋予的“大机遇”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动能”,在融入国家大局中实现基层自身的成长与跨越。

“大”与“小”的辩证法则,深刻揭示了“国之大者”与“民生微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逻辑。只有真正俯下身去、扎根基层,才能察实情、听真声,做到见微知著、小中见大;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广大基层干部须永葆“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强化“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忠诚,在广阔而深厚的基层大地上,书写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娉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91/152676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