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电专业负责人)
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个民族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需要为人类社会贡献独特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文化遗产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生命力,堪称“直观的文化”。古老的羌族文化,不仅可以在典籍中研究,同时还可以走进羌族的居住地,通过跟羌族人民的交流,从音声中领略他们的文化。古老羌族的音声与现代汉语的音声对话和互动,让更多人从既陌生又有趣的羌音中,感受到少数民族音声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瑰宝。当类似的少数民族的音声与这些民族的文化的关系得到揭示,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和文化学都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中追寻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星星之火”到形成“燎原之势”的过程。除了这些学科,艺术学同样具有考古的功能,不论是绘画还是音乐,同样嵌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不论是可视的绘画还是可听的音声中,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一个独特的民族作为微观的切入口,通过聆听该民族活着的音声,从这样的音声中走进他们的传统文化仪式,可以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的绚丽多彩,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认知与认同中,找到用音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的通道。在这样的文化支流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些许贡献,无论是站在国家政治的角度还是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都是值得敬佩的事情。
显然,羌族最大聚集地的四川盆地,最适合我们认识古老的音声与中华民族的特殊渊源。值得欣慰的是,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音乐系华明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从中国最古老民族之一的羌族音声与羌族文化仪式的关系,发掘、研究羌族音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这方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华明玲教授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郑凌云助理研究员合著的《羌族仪式音声研究》(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版)中。从音声的角度再现羌族仪式的历史和现状,在连接历史与当代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解开有声的羌族仪式文化,不如说是从音声学的角度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钥匙,让读者找到一把打开古老民族现代化的钥匙。
音乐的存在离不开文化语境,同样也离不开族群认同。“羌”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和曾经分布极广的族群之一,古羌人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创造者和推进者。仪式音声研究属于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具有共识性和当下性特点。《羌族仪式音声研究》运用当代民族音乐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重点阐释羌族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特征。
将仪式音声放在仪式过程中,通过还原仪式现场的过程、说、唱、舞、参与人群、喧嚣声、炮仗声等完整的文本记录,构建出具有上下文语境的活态音声文本。在这里,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羌族仪式不再仅仅是可见的行动,更是具有声音穿透力和磁性吸引力的特殊手段,把羌族人和羌族文化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中。
当羌族仪式和羌族音声的文化密码被发现,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去揭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更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当这样的文化瑰宝聚合起来,中华民族才能真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更多的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74/1532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