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回应陪伴经济刚需

来源:红网 作者:田甜 编辑:陈晓丹 2025-09-22 16:12:53
时刻新闻
—分享—

111.jpg

□田甜

如今,陪诊、陪护、城市陪拍、装修陪跑……各式各样的陪伴服务越来越常见。这些服务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提供,让获取陪伴变得直接高效,避免了“欠人情”的心理负担,也更好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陪伴经济的潜力,首先扎根于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小型化家庭”“空巢父母”“独居青年”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图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独自去医院做检查时连取号机都摸不透;刚毕业的年轻人在陌生城市租房子,面对装修合同里的门道束手无策;双职工家庭忙着工作,没时间陪孩子参加亲子活动……这些真实的生活困境,正是陪伴经济生长的土壤。当传统的家庭支持难以覆盖所有需求,社会化、市场化的陪伴服务,自然成了刚需。

而消费观念的升级,让陪伴经济的潜力加速释放。过去,人们总觉得要托关系“找人帮忙”,花钱买陪伴像是“没人情味”;如今,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为情绪买单”“为专业付费”成了新趋势。比起麻烦朋友陪自己看房,年轻人更愿意花几百块请陪看员,既能获得专业的户型分析、产权核查建议,还不用欠下人情债;比起让父母千里迢迢来照顾自己坐月子,不少新手妈妈选择请专业陪护,既能得到科学护理,也避免与长辈的育儿观念冲突。这种“不欠人情、只买服务”的消费心态,让陪伴经济的需求端变得越来越活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供给侧的升级让陪伴经济从“隐性”走向“显性”。过去,陪伴服务多是个人接单的“零散生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也怕遇到“不靠谱”的情况。如今,越来越多平台开始整合资源,推动服务标准化。比如有的陪诊平台建立了从接单确认、服务跟踪到售后反馈的全流程SOP,陪诊员上岗前要经过医疗知识、沟通技巧的系统培训。部分城市还推出了陪伴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证,考核合格才能接单。标准化不仅打消了用户的顾虑,也让陪伴服务能够规模化复制。

当然,要完全释放陪伴经济的潜力,还需要打通几个关键堵点。一方面要筑牢“信任防线”。陪伴服务通常涉及个人隐私,比如陪诊要接触病历、陪护要进入家庭,都要通过政策规范和技术手段保护用户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野蛮生长”。目前仍有个别从业者打着“陪伴”的旗号提供低俗服务,或者临时加价、缩水服务等,需要出台细则,明确服务边界和处罚标准。只有让用户放心、让服务规范,陪伴经济才能走得更远。

有人说,陪伴经济是“小而美”的生意,但从市场规模来看,它早已不是“小生意”。据专业机构测算,2025年我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若算上延伸的衍生服务,规模更加可观。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陪伴经济本质上是“人的需求”,挖掘陪伴经济的潜力,不仅能拉动消费、创造就业,更能编织起一张有温度的社会支持网络。当一座城市里,老人能轻松约到陪诊、年轻人能方便找到陪跑、游客能放心请陪拍,它所体现的,正是社会对“个体需求”的尊重与回应。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田甜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66/153006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