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龙力荣
当运-20A、运-20B运输机飞过天安门上空,当“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压轴出场,2025年九三阅兵的壮阔场景,既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也是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传承,还是对新时代中国的磅礴礼赞。这场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盛典,交响着铁血与荣光的叙事,诠释了“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守护和平”的深刻命题。
鲜血淬炼的历史丰碑,丈量民族脊梁。翻开抗战史册,每一页都浸染着血与火的悲壮。1937年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猛攻,粉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115师以简陋装备击溃日军精锐,让“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笑话。数据背后,是杨靖宇胃中仅存树皮草根的悲壮,是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决绝。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经济损失超6000亿美元,这些数字不仅是民族的伤痕,更是先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坐标。今日阅兵场上,99B坦克的复合装甲在防护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运-20B实现了载重能力飙升至66吨,东风-5C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从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陆海空天电网”全域覆盖,装备迭代地跃升,映照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铿锵步伐。
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谱,照亮奋进征程。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1939年至1942年,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用热血穿越火线,用生命守护“抗战生命线”;新时代的维和部队中,中国军人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参与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在黎巴嫩、南苏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筑起“蓝色钢盔”的和平屏障。从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遗书,到维和战士在硝烟中擎起联合国旗帜,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这种精神更在平凡中生长,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护卫队18名队员的每一次踢腿,脚尖都在一条直线上;在祖国西南边陲,云南边检站的民警,以血肉之躯筑起禁毒防线,正如他们所说:“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诠释大国担当。从“九一八”的炮声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中国始终是和平的守护者。在黎巴嫩,中国维和部队每次排除地雷、完成救助、打通道路,都在用实际行动传递和平与友谊;在塞拉利昂,第26批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为塞方人员培训正骨操作技术,用仁心书写担当;面对气候变化,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21.59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兑现“双碳”承诺——这些行动,让“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航迹与“一带一路”的驼铃共鸣。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当全球安全倡议得到13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支持,当“一带一路”惠及150多个国家,世界看到的是负责任大国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坚守。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永远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九三阅兵是一场视觉盛宴,一次精神洗礼,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国情教育课。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民族复兴的星河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荣光!
来源:红网
作者:龙力荣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54/1526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