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恒山玉米专业合作社大豆收获现场。(图源:新华网)
□夏明炜
黑龙江勃利县的田野上,大型收割机隆隆作响,卷着饱满的大豆在田垄间穿梭;山东嘉祥县的田埂旁,“1+1”服务团队俯身细查,为种植户量身敲定田间管理方案;四川三台县的农家院坝里,金黄稻谷摊开晾晒,借着“秋老虎”的烈阳蒸腾水汽,等着归仓待售。眼下,全国各地秋粮正陆续进入成熟期,田垄间稻浪翻滚、机器轰鸣,一幅丰收图景从大江南北向长城内外铺展。
秋粮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压舱石”。玉米、大豆、中晚稻这些地里长出来的“硬通货”,既管着老百姓的口粮,也撑着饲料、工业用粮的需求。秋粮能收多少、品质如何,不仅直接决定全年粮食产量的“底盘”,更关系着“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气。当前秋粮生产正处在“最后冲刺”与“收获攻坚”的关键阶段,要利用最后这个时间窗口,全力以赴把田间管理工作抓好,把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抓到位,做好秋粮收获,确保颗粒归仓。
秋粮的好收成,是实打实的举措拼出来的。走在各地田间,能清晰看到政策、科技、服务拧成一股劲的力量。四川三台县的种粮户,直接将粮食集中销售给粮食收购企业,种粮的劲头更足了;黑龙江的村级植保员每天查看监测设备,130多种病虫害一露头就能发现;山东桓台县的无人机在玉米地飞旋,“一喷多促”作业让32万多亩玉米灌浆更饱满;嘉祥县的农技员从田间管理跟着到仓库,帮农户算着怎么储粮不霉变,桓台县的专业服务队接下了田间管理的活儿,让农户省心又省钱。
不过,在迎接丰收的喜悦背后,我们也得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现在部分地区虽已开镰,但“收上来”不等于“稳得住”,后续的活儿还得更加精细。既要趁着“秋老虎”的晴好天气,指导农户把粮食晒透、储好,别让霉变坏了收成;更要让收购点多起来、渠道通起来,收储企业多往村里跑,别让农户因“粮卖不出去”而犯愁,得让他们的辛苦能实实在在换成收入。同时,也要全力做好秋收后续工作,趁着土壤墒情正好,把秋冬种植的规划做起来,为来年粮食生产打下好底子。
谷满仓盈,“丰”景在望。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和豆荚,是亿万农民弯腰除草、浇水施肥种出来的,也是各地干部群众盯着田间、想着办法干出来的。把粮食生产的每一件事抓实,用一季接一季的丰收,持续绘就“丰”景如画振兴长卷。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夏明炜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52/1529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