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军
“唉,没办法!”是不是经常听到身边有朋友发出这样的叹息,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感慨?反正我是偶尔有的。
以前没有过多在意,也没有深思这种“无可奈何”情绪背后的究竟。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谁没有一点难言的苦衷?偶尔吐个槽,诉下苦,为积压的情绪找个出口未尝不可,听者也觉得自然而然。
不过仔细回味这话,便有了沙子硌到牙的不适,也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检视。
是哪些事情让我们没办法,为什么没有办法?是真没有办法还是假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到底有无办法?反复“诊断”,我们口中的“没办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源于血缘关系的义务本分,或者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秩序、职业角色的责任担当。这些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不做不行,做不好不行,没办法也要想方设法做好才行。这类责任义务属性的“没办法”,是真没有办法。
另一种“没办法”,则是基于个人性格特点、处事信条、价值理念所造成的一些选择困境。这类“没办法”与前一种“必答题”不同,大多是一些无关紧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空间的“选择题”,可选可不选,可为可不为。譬如“我也想锻炼,事情多没办法”“我也不想打牌,‘三缺一’没办法”“我也不想喝,关系好没办法”“我也不愿意这样干,大家都在这么干,我不干不行,我不干有别人干,没办法”……诸如此类的句式,是不是很熟悉。这类的“没办法”,未必是真没办法。
我年轻时也曾有过类似“没办法”的经历。三朋四友、领导同事相聚,杯子一端,你劝我、我劝你,架不住偶尔也有小醉,自己肠子悔青不说,家人也屡屡叮嘱,但自己还往往借口这是领导、朋友感情,没有办法,似乎还满腹委屈,甚至还戏谑称“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染得一身酒气”。周末假日朋友相约,常常也就顺水推舟,而把家人凉在一边。甚至偶尔深更半夜有人招呼宵夜小酌,也半推半就“没办法”拒绝,想来令人惭愧。现在年及天命,大小场合浅饮小酌,几无贪杯;朋友往来去留随意,不刻意计较,不过多勉强;日常行止起居,懂得了自律,学会了拒绝,明白了轻重。如此经年,自己轻松不少,朋友也理解体恤,相互间并没有因此而疏远冷漠。于是终于醒悟,往日那些所谓的“没办法”,与别人毫无关系,都是自己画地为牢,为自己的“没办法”在想办法而已。
两年前,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在深圳某大公司负责项目招标,经常半夜三更还在应酬客户,不是宵夜打牌,就是洗脚唱歌,自己疲惫不堪,家人多有抱怨,每每谈及这些,他唉声叹息说没办法。我告诉他,到了这个年纪,如果还需要喝酒与拼身体才能拿下来的业务,不要也罢,即使拿下来挣了钱,将来也未必有命花。他听后深有感触,痛下决心改变,两年后,业务不仅没有收缩,身体也锻炼得棒棒的,并且现在还自立门户,前景可期。
据说,印度和泰国的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柱子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习惯了不挣扎,直到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挣脱链子时,它也乖乖地任人驱使而不挣扎了。反思我们某些的“没办法”,何尝不是被头脑中那条叫做“没办法”的缰绳所套住了。一旦遇到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启这套“没办法”的处置程序,因此哪怕办法再多,也往往视而不见。
为什么头脑之中会被植入这种“没办法”的程序?观人论己,追根溯源,这套程序背后,其实暗藏着我们一堆秘而不宣、难以示人的私欲杂念。这些念头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放不下。受制于世俗的利益,受限于身处的环境,得失权衡算计之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二是拎不清。不是自视其高,就是妄自菲薄,前者因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容易沉醉于“自我迷恋式”的虚幻;后者因把别人看得过于重要,难免陷入随声附和的顺从。
三是悟不透。未必了解别人,也怕别人不理解,更担心相互误解,以自己所想,揣测别人所欲,殊不知,你的“身不由己”未必不是别人的“无可奈何”,结果在彼此委屈之中委屈了彼此。
四是跳不出。过于在乎周围的看法,或陷入习俗和舆论的漩涡无法摆脱,或跳不出自己的欲望而妥协顺从,或跟风从众、自我缴械。
看到那些所谓“没办法”背后的症结,才知道,原来很多的“没办法”,有的是想不出办法的自我设限,有的是自我安慰搪塞的借口,有的只是我们觉得没有办法,还有的是我们其实有办法而自己放弃了办法。很多的选择,不是真没办法,而是我们用没办法的观念自己困住了自己,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不得不”的窘境。
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凡夫俗子,未必能达到她的这份超脱境界,但也未必找不到最大限度化解那些“没办法”的办法。以自己的经历体验,大致有以下三点心得。
其一,构建生活秩序。这种秩序,既有外在的日常行为方式和处事准则,也包括内心秩序的方向感和稳定性。求仁得仁,求己得己。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当你想通了自己的使命,就能心无旁骛地一往无前,跳出“没办法”的羁绊。
其二,懂得适当取舍。“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的这首诗,把生活诠释得可谓淋漓尽致。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既要也要又要的生活目标,无疑是一种过于理想化且难度极大的挑战。
其三,学会调整变通。孤勇者和孤傲者的特立独行,毕竟非常人所及。普通人免不了人情世故和礼尚往来,怎么办?改变不了事情本身,那就调整自己的策略。比如晚上没有功夫锻炼,那就在早上抽时间;非得喝一点,沾唇也是敬;实在怕扫兴,有言说在前;确实有违本心,不妨婉言谢绝,等等。办法总会有,就看想不想。
如果真能把握好这三条,那生活中“没办法”的事情,可能就越来越少,身体与精神上的自由,也会越来越大。
当然,正如有人说,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若不想找办法,那也真没办法。若真想找办法,转念即是办法。
来源:红网
作者:陈永军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5/15403559.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