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媒体时代传媒文化品格的坚守与创新——评《传媒文化品格论》

来源:湖湘语文 作者:刘扬 编辑:陈晓丹 2025-11-03 09:08:21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刘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每种东西都有它的品格,做人有做人的品格,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品格。由黄耀红所著的《传媒文化品格论》,通过上、中、下三个篇章,二十一个章节,既对传媒的文化本质、文化定位、文化自觉等根本问题展开系统阐释,又聚焦读者定位、栏目个性、编辑策划等关键环节以点带面地深入探究,是作者在媒体实战中淬炼出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既具学理深度,又富含现实启示,书中蕴含的传媒发展密码与思想灵光,展现出作者独到而富有魅力的创造性,相信会激发读者对媒体理想的追寻与从业激情。

一、从本质到主体,构建传媒文化价值的理论基石

传媒的文化价值从不在于追逐技术的潮头,而在于守护文化的根脉。本书开篇从“文化”即“人化”的观念出发,透过哲学与历史的维度来解码传媒文化的本质,系统拆解了现代传媒作为文化存在物的本质属性、功能定位与责任担当,不仅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调,更揭示了纸媒文化品格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必要性,围绕现代传媒的文化本质、传媒的文化定位、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现代传媒与注意力经济、传媒的主体彰显与文化自觉、传媒活动的主体间性六大关键维度,构建起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既为纸媒的文化品格提供了“从何处来”的历史依据,又指明了“向何处去”的实践方向,这些见解既具学理深度又富含现实启示,为纸媒在数字时代的转型提供了“守正”的根基与“创新”的可能。

传媒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人类精神的具象化容器。纸媒的精和美在于,能够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与传播形式,将人类思想、价值与审美凝结为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实体。纸媒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其“深度阅读”的传播逻辑中,当数字技术以“秒级更新”的态势切割受众的注意力时,纸媒仍然在今年保持着“沉浸式阅读”的传统优势,要求读者逐行跟随作者的思维、在完整文本中构建认知框架,这种“慢节奏”的思维训练恰恰是抵御信息碎片化的精神屏障。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载体。文化的力量在于潜移默化的濡染,一且传媒在自己的文化定位上显示出个性魅力,它对于受众的吸引比任何营销手段都要主动而持久。这种吸引力源于传媒对自身文化定位的精准把握与长期坚守,不同于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纸媒通过固定的版面语言、长期的栏目设置与专业的编辑筛选,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这种空间不是随意拼凑的内容集合,而是经过精心策划与时间沉淀后形成的文化场域,每一处版面布局、每一个长期保留的栏目,都如同文化拼图中的关键板块,如春雨润物般深入人心、历久弥新。

文化的传播关键在于人。作者援引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强调传媒是“对话的场域”而非“单向的传声筒”。文化的传播要善对话、会对话。传媒活动的本质在于对话,在传媒活动中,读者、作者、编辑与文化的关系,是杂糅于社会之中无法拆分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为转化的关系。三者共同创造着文化,而文化又在塑造着一个个具有独特思维的读者、作者和编辑。编辑作为传媒活动的主体要成为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和建构者,要始终做好角色定位工作,要满足受众的期待,要立足时代需求求新求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传媒人的职业价值、职业境界,展现传媒人的个性魅力。

图片

二、从定位到策划,解码传媒文化品格的实践过程

一个“目中有人的传媒”,一个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传媒,它的一切编辑和经营思想无不来自于读者定位。怎样的读者定位决定传媒设置怎样的栏目版块、采用怎样的文稿与图片、策划怎样的专题与活动、实现怎样的信息组合、开辟怎样的营销思路。传媒的文化实践首要是精准把握受众的分众化、差异化需求,必须从读者出发,从接受出发,把受众放在主体的位置上,瞄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现实需求,在“要讲”和“想听”中找准切入口和着力点。

一个能讲故事的传媒,也要变成一个能编会写善策划的传媒。不论是哪个时代,传递文化、传播文明,构建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精神家园,这是一切传媒最根本的存在价值,也是传媒与社会、与人之间建立的最为深刻的意义联系。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将不断涌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融合发展是历史大势,是媒体命运所系、职责所在。但无论怎么变内容永远是根本,传媒策划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生态规律,促使“文化生成”,而不是按照主观意义进行“文化制造”。

一个好的传媒,也应该是一个有个性有风格的传媒。传媒风格是一种理念的沉积,一种风习的养成,它是内隐性的,内隐于传媒实践之中,内隐于传媒内容的组织、加工与处理过程之中,内隐于传媒的内容与形式的协调和配合之中,体现在对传媒思想的绵延与理念的坚守中。传媒风格的形成是“渐进”的,不是“跃进”的,需要一代一代的传媒人努力进取、不断创造性发展,将风格内化于每个传媒人的思想之中,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用鲜活、生动的语言不断策划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三、从守正到创新,教育传媒专题策划策略的时代探索

教育传媒专题策划要立足于现实情境。多年来,教育传媒专题策划常常视学校教育为教育的全部内涵,几乎跟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后面,围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翻来覆去地做文章,从传媒的栏目设置、采编内容到文字加工都是一副“专业面孔”。因为局限于校园,走不出师生活动、课程教材、专业教研的领域,教育传媒专题策划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报道视角狭窄单一、题材选择大同小异、研究形式平面化等普遍问题。狭隘的教育观念割断了教育传媒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因缘,使得专题策划缺乏透视教育问题的时代纵深感和历史厚重感,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强大的舆论冲击力。虽然许多社会媒体也在定期或不定期推出一些反映教育领域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没有专业传媒的“专业匠气”,这不得不引起教育传媒专题策划者的反思。

教育传媒专题策划同样建立在科学技术与教育、传媒的内在联系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媒人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传媒思想的超越、视野的开阔、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都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同时,科学理论的先导性、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也将促使传媒人不断探索专题策划的规律,形成与社会时代相应的媒体理念、编辑理念、营销理念。教育传媒专题策划应当敏锐捕捉科技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深入报道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前沿动态,引导公众正确理解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影响,使专题策划既具备科学的前瞻性,又保持技术的实用性,真正成为连接教育实践与科技发展的桥梁。

来源:湖湘语文

作者:刘扬

编辑:陈晓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