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
当前,在一些单位和组织中,“好人主义”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干部对上级批评怕“丢位子”,对同级批评怕“伤和气”,导致原则服从于情面、担当让位于圆滑。少数领导干部听不进逆耳忠言,甚至对提出批评的同志予以压制,使得坦诚交流的氛围难以形成。这种风气表面上维护了一团和气,实际上却埋下了深层隐患。必须坚决破除这一顽疾,大力营造敢于批评、坦诚相见的健康政治生态,为组织发展和干部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真正的团结应当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基础上。现实中,“多栽花、少种刺”的庸俗哲学仍有一定市场,部分干部担心批评会影响团结、损害关系,存在“不愿批评、不敢批评”的倾向。这种认识偏差导致政治生活庸俗化,问题积压难消。必须破除思想壁垒,认清“好人主义”缺乏政治担当、损害组织肌体的实质。要强化党性教育,牢固树立“批评是责任、坦诚显担当”的鲜明导向,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充分认识到,健康的批评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有力武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好人主义”现象的滋生蔓延,往往与批评监督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密切相关。要推动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明确批评的内容、程序和尺度,为开展健康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基本遵循。通过建立问题清单制度、完善反馈落实机制,推动批评监督由“软约束”转化为“硬要求”,实现常态化运行、制度化落实。要注重制度执行的实效性,确保每一条批评意见都有回应、有落实、有反馈。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格区分恶意诬告与建设性批评的界限,保护敢于直言的党员干部,让每一句出于公心的批评都能得到尊重和重视。
批评之后的整改落实,直接影响批评监督的成效和可持续性。若批评意见“石沉大海”、整改流于形式,势必挫伤党员干部积极性,助长明哲保身的不良风气。应扎实做好批评监督“后半篇文章”,对批评指出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主体、限定整改时限。着力构建“提出-研判-整改-反馈-评估”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批评意见切实转化为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主动认领问题,带头抓好整改。对批评建议产生明显成效的,应当予以肯定和推广;对借批评之名行打击报复之实的,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通过构建完整的工作闭环,让批评监督真正成为推进工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法宝。
卸下“好人主义”的包袱,是强化政治担当、恪守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无损团结,更能筑牢信任基石;不仅无碍形象,反而有助于净化政治生态、激发组织活力。当健康的批评与扎实的整改形成良性循环,制度的权威就能真正确立,事业发展也就有了坚实保障。让坦诚担当蔚然成风,远比做“老好人”更能赢得信任与认可,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
来源:红网
作者:陈相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5/15401654.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