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山海相连,文脉相承;创意为媒,融合共生。近日,以“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启幕。从“IP赋能”到“文化+科技”,再到“创意融合”,在海峡两岸文博会的舞台上,各类文创产品争奇斗艳,勾勒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生动未来。
这次海峡两岸文博会,给人留下最深的感触就是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宝贝。它们不再只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端正的“老学究”,倒像是换了身时髦衣裳,溜达进了寻常百姓家。不是吗?虎符能帮你开啤酒,夫差剑给你装铅笔,那些庄重的青铜器,一转身就成了案头可爱的小摆件……这哪里是简单的买卖,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邂逅”,让千年历史一头撞进了当下的生活烟火里。
老物件抖落尘埃,变身生活好搭档。曾几何时,文化传承总带着点正襟危坐的意味。而今在海峡两岸文博会上,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圆明园的“十二美人”不再只是画中仙,却成了护手霜盒上的精致图案;莆田学院的学子们,却把乡间民俗化作萌态可掬的IP“nono”。这里卖的,早已不是一件孤立的商品,而是一份打包好的记忆与情感,一种附着于日常用度的美学。文化,就这样被“用”了起来,它在你的书桌上、在茶余饭后的闲聊里、在每一次开启冰箱的瞬间,悄然完成了一次次无声的诉说。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来得有力,它让传承变得可触、可感。
数字技术点石成金,老智慧玩出新把戏。若说文创是给老文化换了新装,那“文化+科技”便是给了它一副能飞天遁地的翅膀。科技在此,早已不是炫技的噱头,而是深入肌理的赋能。文物不再是静止的,它们成了屏幕里流转的数字资产;看展也不再是静态的观摩,你大可以化身故事主角,在真实的场馆里来一场“AI剧本游”。当蟳埔村的簪花围、漳州古城的石板路都能成为游戏场景,文化体验便从“站着看”变成了“一起演”。科技抹平了时空的沟壑,让那些尘封的智慧与技艺,能以更酷、更互动的方式,叩响当代人的心门,尤其是让在数字世界里长大的Z世代,觉得“老祖宗的东西,原来也可以这么潮”。
两岸匠心同炉共炼,情谊在指尖传递。海峡两岸文博会的灵魂,终究落在一个“情”字上。那取自两岸交融的海水,是血脉同源最诗意的见证。而更动人的情谊,却编织在具体的创造里。台湾艺术家带来的天灯风铃,不只是一件工艺品,更是漂洋过海而来的乡愁与祝福。在共同的体验工坊里,在一笔一画的彩绘间,两岸的匠心与创意在同一条河流里交汇。文化在此,成了最自然的粘合剂,它让彼此的陌生在共同的手作中消融,让未来的可能性在碰撞中萌芽。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易,更是情感的共振与未来的共创。
从好用到好玩,再到有情,本次海峡两岸文博会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实验室,演示着老传统如何在新世界里活得风生水起。它告诉人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将故纸堆供起来,而是让那些古老的故事、技艺和情感,能在今天找到新的寓所,能继续被讲述、被使用、被热爱。当老故事真正住进了新日子,文化这条大河,便永远奔流不息,生机盎然。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朱波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5/15401602.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