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策论三湘 | 做好治水兴水文章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来源:红麓 作者:谢胜虎 编辑:李雯 2025-11-24 10:09:0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为进一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策性研究工作,更好发挥党校“为党献策”的独特价值,突出党校学员特点和优势,为推动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红麓融媒体中心联合红网时刻推出“策论三湘”栏目,长期面向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员征稿。

本期刊发湖南省委党校县处级干部进修五班学员、省江垭和皂市水库管理处处长谢胜虎的文章《做好治水兴水文章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增强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统筹调配、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立足省情水情,把握战略定位,扛牢职责使命,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加快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图片

湖南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为2500立方米,居全国第12位,属于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十四五”期间,全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推动水利改革发展,成功应对多轮洪旱灾害,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达效,河湖长制工作连续四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实现“三连优”,水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保障全省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面临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日益凸显,水安全保障体系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锚定目标,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筑牢安全防线,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以堤防加固、蓄滞洪区建设、排涝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推进洞庭湖防洪治理,突出防洪水库新扩建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主要支流、中小河流以及重点山洪沟治理,完善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位)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进一步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坚持节水优先,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发展节水产业,激发节约用水内生动力。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畅通湘资沅澧水网主动脉,梯次有序推进骨干水网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互联互通,统筹多元用水格局,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科学实施“清淤、扩容、提质、新建、联调”等措施,开展水库增容提质建设行动,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

三是对标乡村振兴,增强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一方面,按照“建大、并中、减小”原则,系统谋划工程布局,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深入实施水质提升行动,持续保持问题动态清零,推动农村供水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另一方面,坚持建设、管理、改革三位一体推进灌区建设与管理,因地制宜推进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探索灌区水资源联调联供模式,推进山丘区涝区治理及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加快构建节水高效、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灌排工程体系,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强化系统思维,改善河湖生态面貌。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度优势,探索建立流域管理机构,推进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着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完善岸线规划体系和河道管理范围划界体系,持续开展卫星遥感监测,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完善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监测体系。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水系连通、河湖岸线保护修复等,完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五是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水利治理管理能力。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手发力,完善政银合作机制,推动水权有偿获得、有序交易,加快水价改革、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改革事项落地,推动“水资源”变成“水资产”。完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构建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加快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不断提升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工程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积极推进管养分离,完善专业化管护模式,探索投、建、运、营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来源:红麓

作者:谢胜虎

编辑:李雯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5/154477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