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思思(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扩大市场准入、打通运营堵点、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13项针对性举措。这份文件的出台,释放出国家持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明确信号。然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政策要从“纸上”落到“地上”,关键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民间资本“进得去、发展好、有信心”。
破除隐性壁垒,让民间资本“进得去”
《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核电、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直面长期以来民间资本“看得见、进不去”的现实困境,为民营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突破准入限制,关键在于将原则性“鼓舞”转化为可操作的“细则”。
核电领域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2024年,国家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引入民间资本,并首次将参股比例提升至10%,通过明确的资本金要求和预期收益模式,为民间资本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参与路径,预计可带动民间投资超过240亿元。
反观铁路等领域,尽管吸引民资政策早已有之,但成功案例不多。究其根源,仍存在隐性门槛高、运营机制复杂、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不清等问题,导致民间资本望而却步。衢常、杭绍台等铁路的运营经验也表明,若缺乏清晰的权益保障与退出机制,民间资本极易在复杂体制和漫长周期中消耗殆尽。
因此,落实《若干措施》不能仅停留在方向性引导,更需将成功经验制度化。要加快健全行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细化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的路径、方式、条件与保障措施,明确持股比例、话语权、收益机制和退出渠道,切实将模糊的“鼓励”转化为清晰的“清单”,给民营企业一本“明白账”,真正实现从“允许进入”到“便于进入”“乐于进入”的转变。
优化服务保障,让民间资本“发展好”
政策落地的“中梗阻”往往体现在服务断层与要素错配上。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中仍存在审批流程繁琐、时限长、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好政策在“最后一公里”遭遇“肠梗阻”。
以湖南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虽在低空经济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但部分监管部门仍沿用传统运输航空标准审批通用航空活动,导致企业面临“起飞难”“审批周期长”等困境,制约了市场活力的释放。
从民营企业自身看,其虽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创新意愿,但受限于规模与实力,在承担研发成本、推动技术升级方面能力不足,易陷入“想升级缺技术、找合作缺渠道、投资金怕风险”的困境。
《若干措施》提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技术服务等举措,正是针对上述痛点的精准施策,有助于推动企业从“被动求生”转向“主动引领”。
落实《若干措施》,既要发挥政策落地的撬动作用,更要实现服务过程对经营难点的精准滴灌。应针对性压缩审批流程,搭建政企对接平台,促进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高效流动,完善精准服务体系,推动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助力民企扫清发展障碍、专注生产经营。
完善政策配套,让民间资本“有信心”
民间投资具有天然的趋利性和风险规避性,其决策高度依赖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清晰的长期预期。若政策摇摆不定、支持力度时强时弱,或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与退出机制,就难以吸引民间资本进行长期、大规模投入。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等,正是为了拓宽退出渠道、降低投资风险,增强民间资本的参与意愿。
政策的效能最终取决于地方层面的细化落实与协同配套。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产业规划与发展实际,将国家宏观政策与区域优势、产业基础紧密结合,制定更具操作性的配套细则和实施方案,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避免“新官不理旧账”。
同时,要为民资设计清晰可行的“进入—运营—退出”全流程管理方案,形成“投资有回报、退出有路径、再投资有信心”的良性循环机制,真正将政策的“暖意”转化为市场的“热度”,将规划的“蓝图”转化为发展的“实景”。
中国的民营企业从不缺乏创新活力与投资意愿,缺的是畅通的准入路径、完善的服务支撑和可靠的保障措施。湖南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应以《若干措施》落地为契机,着力破解政策执行中的难点、堵点与痛点,让政策红利穿透阻碍、直达主体,真正激活民间投资这一池春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发展动能。
来源:红网
作者:彭思思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8/15432482.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