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金字招牌何以越擦越亮?

来源:红网 作者:肖扬 编辑:唐盈 2025-11-14 16:37:26
时刻新闻
—分享—

QQ浏览器截图20251114142614.png

□肖扬

人才是引领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如何做好人才工作,引进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无疑是县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做好人才工作,不仅考验一个地方的智慧,也考验着一个地方的诚意,当然还考验一个地方的“耐力”,也就是是否坚持一种“长期主义”。

很巧的是,作为醴陵城市观察员,我一直在关注着醴陵的柔性引才政策,以及“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等这些品牌活动。这些具体的人才项目活动,都做得有声有色,而且是不断迭代发展。一转眼,“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这个活动已持续十周年了,而且生命力仍然强劲,品牌影响力仍在释放。

先回顾一下,“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活动从2016年起步,至今已走过近十年历程。这一起初以乡情为纽带、旨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的医疗援助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涵盖多领域、多层次人才的柔性引才系统工程,成为醴陵乃至湖南省人才工作的一个亮眼品牌。

站在城市观察者的角度审视这一现象,不禁引人深思:在一个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一个县级城市是如何让这块“金字招牌”历久弥新、愈发闪亮的?其背后的运行逻辑和发展智慧,值得深入探寻。

纵观“湘雅乡情”活动的发展轨迹,其成功首先源于对“乡情”与“制度”关系的精准把握。不可否认,醴陵籍湘雅专家们的桑梓之情是这一活动的重要起点。但倘若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恐怕难以支撑近十年的持续运行。醴陵的实践智慧在于,他们较早地认识到:乡情是引爆点,制度才是持久力。

从专门的人才服务机制,到持续迭代的人才政策;从对专家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到对人才发展规律的尊重,醴陵构建起了一套让柔性引才可持续的运行体系。这种“始于乡情,成于制度”的路径选择,使得专家们既愿意来,又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转变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才工作理念——情感纽带与制度保障如同车之两轮,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行稳致远。

更为难得的是,“湘雅乡情”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和“裂变效应”。这一起初单一的医疗帮扶项目,逐渐演变为醴陵人才工作的“样板工程”和“创新源泉”。它成功地向教育、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扩散,催生了“梦想助跑团”“科技专家服务团”“渌江讲坛”等一系列人才工作品牌。

这种“由点及面”的扩散过程,折射出醴陵在人才工作上的系统思维。他们不是孤立地看待单个项目,而是着眼于构建完整的人才生态。正是这种系统观念,使得“湘雅乡情”这块招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褪色,反而在不断拓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更深层次看,“湘雅乡情”活动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它对县域人才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县级城市在人才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难以与一二线城市在硬性引才上正面竞争。醴陵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巧妙地破解了这一困境。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这一理念的背后,是对人才流动规律的尊重,是对县域城市发展定位的清醒认知。它打破了过去那种“非我所有,便不可用”的思维定式,开创了县域人才工作的新路径。这种模式的创新价值在于,它让县级城市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高端人才的智慧和资源。

进一步思考,“湘雅乡情”活动的成功,还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于专家而言,他们获得了回报家乡、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于群众而言,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借助外部智力提升了本地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于社会整体而言,这种模式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正是这种共赢格局,为活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十年磨一剑。“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活动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县域人才工作的生动案例。它告诉我们,人才工作不仅需要投入,更需要智慧;不仅需要政策,更需要情怀;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耐心。

今天,当“湘雅乡情”这块金字招牌愈发闪亮之时,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医疗帮扶范畴,成为醴陵城市精神和治理智慧的重要体现。它所蕴含的柔性引才理念、系统发展思维和制度创新精神,对于广大县域城市破解人才困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期待醴陵继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为县域人才工作创造更多新鲜经验;也期待更多的城市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结合自身实际,走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这才是“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活动超越自身、贡献时代的更大价值所在。

来源:红网

作者:肖扬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8/154316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