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读懂“12.1万人看升旗”里的时代信号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陈晓丹 2025-10-01 16:15:12
时刻新闻
—分享—

20251001a510136dc2bc4be287ead6c1ff31932d_20251001617188d898254d78986e7b64ae458054.jpg

10月1日清晨,观众在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后欢呼。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邓随新

10月1日的北京,天还没亮透,天安门广场就挤得满满当当12.1万人,老的牵着小的,年轻的举着手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凑在一块儿,就为等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这场景哪有什么“刻意组织”,全是老百姓自发赶来,把对国家的那点念想,都揉进了清晨的寒风里、国歌声里。

有人说“爱国是大词”,可你看广场上的人就知道,爱国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是具体到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实在事儿。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举着小国旗,眼里亮闪闪的,他们或许想起了年轻时建设国家的日子;孩子们骑在家长肩头,跟着国歌节奏晃着腿,把“五星红旗”四个字悄悄记在心里;不少年轻人特意穿了印着“中国”的衣服,举着相机拍视频,想把这热闹又庄重的场面分享给朋友。12.1万不是冰冷的统计,是12.1万颗心凑在一起的温度。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这份情感,从来都藏在普通人的日常里,藏在“想看看国旗升起”的简单愿望里。

自发的“追国旗热”,追的不只是一面旗,更是国家这些年实实在在的好日子。现在的日子过好了,老百姓才有底气、有心情来表达这份感情。这十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高铁通到了县城,手机支付走遍了大街小巷。这些日子里的甜,让老百姓真切觉得“国家好,我才好”,所以才愿意用“看升旗”的方式,跟国家说一声“生日快乐”。这哪是简单的仪式?是老百姓对国家发展的认可;是普通人把“家国情怀”,变成了“想亲眼看看祖国的样子”的行动。

更让人高兴的是,在看升旗的人群里,年轻人越来越多。00后们举着“我爱你中国”的牌子自拍,大学生组团坐夜车来北京,就是为了赶这一场升旗;网上刷到升旗视频,满屏都是“热泪盈眶”“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评论。这届年轻人的爱国,不喊口号,不搞形式,是“我为国家骄傲,也想让国家为我骄傲”的实在劲儿。他们有人去当志愿者,有人扎根基层推动乡村振兴,有人在实验室里啃技术硬骨头,他们把对国旗的敬意,变成了干好自己事情的动力。就像老辈人说的“国家是棵大树,我们都是树上的叶”,年轻人现在想的,是怎么让这棵树长得更壮,这才是新时代爱国情怀最鲜活的样子。

12.1万人的自发追随,不是一阵风,是时代的信号:爱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是跟日子绑在一块儿、跟每个人的努力连在一块儿的。国旗升起来的那一刻,升起来的不只是一面红旗,更是老百姓对好日子的珍惜、对未来的盼头,是一代又一代人“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决心。往后的日子,只要每个人把自己的事干好——学生好好读书,工人好好干活,医生好好治病,把对国旗的敬意,变成过日子的劲儿、干事的劲儿,这份爱国情怀,就会变成推动国家往前走的大引擎。毕竟,国家的底气,从来都是老百姓给的;国家的进步,从来都是每个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83/153290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