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董宏达
10月的阳光洒满九州,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猎猎飞扬,不仅映照着神州大地的锦绣繁华,更镌刻着新中国76载风雨兼程的奋斗足迹。这面红旗下,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是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征程上书写的不朽传奇 。而这一切辉煌,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奇迹,而是一代代中国人用双手托举、用实干铸就的时代华章。
回望76年,我们曾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蹒跚起步:新中国成立时,老一辈们在煤油灯下计算着工业化的蓝图;“一颗钉子都不能造” 的年代,工人们在车间里用铁锤敲打着工业体系的基石。而今再看神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托举着发展底气,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撑着创新活力,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彰显着开放实力。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这跨越不是偶然,它是塞罕坝人用60年种出的百万亩林海,是脱贫干部踏破山路走出的致富路,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熬出的技术突破。每一个“国家成就”的背后,都藏着无数“个人奋斗”的故事;每一次“时代跨越”的背后,都凝聚着亿万普通人“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立足当下,我们更清醒看见:复兴之路从不是坦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向纵深延展,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考验真实存在。但正是这样的考验,让“埋头苦干”的精神更显珍贵。当我们感念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记得种粮人在田埂上的朝耕暮耘;当我们惊叹人工智能的热潮,要想起科研团队在代码世界里的日夜攻坚;当我们享受全球最大教育、社保、医疗体系的保障,要懂得无数工作者在岗位上的默默坚守。从“铁人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红旗渠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不变的是中国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越是艰险越向前” 的干劲。这股干劲,让我们在“十四五”收官倒计时里争分夺秒,在2035远景目标的征程上步履铿锵,为建成现代化强国矢志不渝。
站在76周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或许有人会问,普通人的奋斗,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答案就在:教师把知识播撒进课堂,是为强国筑基;工匠把精度打磨到极致,是为制造赋能;青年把理想融入时代,是为复兴蓄力。机器代表着科技的速度,而奔跑的人,代表着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奋斗姿态。幸福从不是等来的,复兴也从不是喊来的,它是每一个“我”在岗位上的坚守,是每一份“小奋斗”汇聚成的 “大力量”。
这个国庆,当烟花绽放在夜空,当国歌回荡在广场,我们庆祝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生日,更是无数奋斗者的荣光。76载风华映山河,新的征程正在脚下,让我们以饱满的状态、昂扬的精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用每一步实干,绘就更壮阔的复兴画卷;用每一份坚守,让五星红旗在新时代的天空高高飘扬。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董宏达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83/1532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