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勇钢
据媒体报道,当前,个别地方存在一种将“蓝图”说成“实景”、把“进行时”包装为“完成时”的倾向。这种“包装式落实”的倾向,表面看是“重视宣介”“营造氛围”,实则严重背离实事求是原则,是形式主义新变种,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但有的地方抓落实热衷于“包装”,把精力都放在给汇报材料“注水”、经验总结“掺沙”、数据台账“化妆”上,拿旧酒装新瓶,靠“包装”捞政绩。政策刚出台,成效就汇总好了;任务才布置,成果就整理好了;活动刚开展,经验就总结好了……兵马未动、“材料”先行,反映出部分干部对工作望其速成、惑于势利的倾向。如此行为,得到的只会是“纸上形势”一片大好,实际工作却始终徘徊不前。
“包装式落实”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面上看似落实迅速、成效显著,实则是“雷厉风行搞敷衍、争分夺秒假把式”,既透支群众信任,侵蚀执政根基,又造成资源低效利用,贻误发展时机。更甚之,一些干部在重复的形式主义工作中逐渐丧失积极性,进而瓦解内部协作的信任基础。踏实做事者因“不会包装”被忽视,擅长做样子者反而获得认可。“劣币驱逐良币”的氛围一旦形成,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团队凝聚力便会大打折扣。
“包装式落实”,根子在党性不纯,政绩观出现偏差。在一些干部看来,比起真抓实干、干出成效,包装工作、营造氛围要容易得多,见效也快。基于这种心态,导致纸面落实、表面繁荣层出不穷。
杜绝“包装式落实”,首先在于以党性立身做事,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刻认识到,真正的落实是把“上级要求”与“基层实际”精准对接,而不是机械照搬文件的“传声筒”,脱离群众需求的“自嗨式推进”。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施工队长”,肩负着传上情、达下情、联左右的重要职责,需躬身示范,坚决杜绝虚假伪饰的思想苗头。
要破除“唯上思维”,把“向上看”“向下看”相结合。一方面要全面准确把握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避免在制定任务目标时出现“简单化”“翻烧饼”乃至“走调”现象;另一方面要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向下,深入基层知实情,主动走访察实效,把实际情况、问题困难摸清摸透,针对性地推动人、财、物、权等要素下沉。
要盯着末端,打破在会议上、文件中、机关里检查的方式,推动考核从“纸面巡游”转向“大地丈量”,将政策落地率、目标达成度、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作为硬指标,并以此来衡量落实到不到位,检验实绩成色足不足。对主动破题、成效显著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弄虚作假、搞“包装式落实”的严肃问责,真正让实干者受重用、有舞台,让投机者没市场、受惩戒。
来源:红网
作者:郑勇钢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1733.html
 时刻新闻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