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铁轨奔腾通四海,货运增长稳民生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陈晓丹 2025-10-24 11:50:17
时刻新闻
—分享—

跨境货物运输稳定畅通.png

跨境货物运输稳定畅通。图源:央视网

□吕金艺

当30.3亿吨的货运量与3.4%的同比增幅相遇,国家铁路用一组扎实的数据,为2025年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写下生动注脚。这组来自国铁集团的统计数据,不仅是铁轨上的“成绩单”,更是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晴雨表”,既彰显了关键基础设施的硬核实力,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内在韧性。

铁路货运的“稳”,体现在重点物资运输的“保供力”上。民以食为天,业以能为基,煤炭、粮食、冶炼物资作为维系民生运转与工业生产的“生命线”,其运输保障能力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前三季度,15.53亿吨煤炭被精准送达能源一线,其中10.56亿吨电煤直供电厂,让电厂存煤始终保持高水平,为炎炎夏日的空调运转、凛冬时节的供暖保障筑牢了能源堤坝;冶炼物资同比增长9.4%,为钢铁、有色金属等基础工业输送“原材料血液”,支撑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稳步运转;粮食发送量激增10.8%,一条条“绿色通道”让粮仓充盈、餐桌丰足,守住了“米袋子”安全的底线。这种靶向输送的精准,正是铁路部门将运输能力转化为民生保障力的生动体现。

铁路货运的“进”,藏在物流服务升级的“加速度”里。如果说重点物资运输是“雪中送炭”,物流服务提质就是“锦上添花”,二者共同构成了铁路货运的“双轮驱动”。今年三季度新列车运行图实施后,跨局班列开行线路增加到453条,17.1%的同比增幅意味着“货畅其流”的通道越拓越宽,以往绕路等车的窘境渐成历史;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累计达1277.8万标箱,16.9%的增长让“铁路+港口”的协同效应持续释放,从内陆工厂到沿海码头,集装箱如同“流动的仓库”,省去了货物多次装卸的麻烦,大幅压缩了全程物流时效。这种“软硬兼施”的升级,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更让铁路从“单一运输工具”变身“全程物流服务商”,为实体经济注入了降本增效的“强心剂”。

铁路货运的“广”,展现在跨境运输联通的“朋友圈”中。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铁路早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前三季度,中欧班列开行1.45万列,穿梭于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将长三角的电子元件、珠三角的轻工产品运往欧洲,再把德国的汽车配件、波兰的农产品带回中国,让“中国制造”与“欧洲品质”双向奔赴;中亚班列以22.8%的同比增幅累计开行1.08万列,将新疆的番茄酱、甘肃的中药材送进中亚市场,也为中国企业引入了中亚的优质矿产与特色农产品;中老铁路413万吨跨境货物、10.4%的增长,让澜沧江畔的“黄金通道”愈发繁忙,老挝的香蕉、泰国的大米通过这条铁路快速进入中国,而中国的机械装备、日用百货也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注入活力。这些数字背后,是铁路货运用“钢铁脉络”织就的国际经贸网络,也是中国以开放姿态融入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真实写照。

30.3亿吨的货运量,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由无数次列车的鸣笛、无数个集装箱的流转、无数铁路人的坚守共同铸就的“流动丰碑”。它印证了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更预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随着更多高铁货运线路的布局、智慧铁路系统的完善、跨境通道的延伸,国家铁路必将以更强大的运输能力、更优质的服务水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道路上,继续奔腾向前。

当铁轨延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当货运数据持续书写增长的故事,这条钢铁大动脉,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中国号”巨轮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68/153761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