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从“包挂热”看地方文创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红网 作者:秦于颖 编辑:李意一 2025-10-14 14:28:03
时刻新闻
—分享—

□秦于颖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背包上多了些灵动的“风景”,或是憨态可掬的玩偶,或是精致独特的徽章,亦或是个性鲜明的小配饰。这些被称为“包挂”的小物件,已然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寄托情感的时尚新载体。“包挂热”现象,不仅映射出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新需求,更为地方文创产品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包挂”虽小,却承载着超越装饰的深层意义。在年轻人眼中,它是“可携带的情绪”,是行走的个性标签,更是一种无声的身份标识。每一件悬挂在包上的小物件,都是主人爱好、审美乃至即时心情的微缩展现。这种将情感具象化、情绪外显化的消费行为,彰显了年轻人对商品“情绪价值”的极致追求。他们所购买的,不仅是物品的实用功能,更是情感共鸣与心灵慰藉。

而全国各地博物馆和文创机构推出的特色产品,恰与这股“包挂热”不谋而合。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凭借丑萌造型成功出圈;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啾”,将严肃文物转化为呆萌毛绒小鸟;还有河南的“胡辣汤”、新疆的“馕”挂件、武汉的“蒜鸟”、宜昌的“蟹肥肥”……这些产品巧妙地将地方特色文化符号与可爱造型融为一体,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引发了消费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他们背包上的新宠。当文创产品能够同时承载地方文化特质与当代情感表达时,便跳出了传统纪念品的窠臼,与新一代文化消费者建立了深度连接。

然而,要真正借这股“包挂热”推动地方文创产业持续繁荣,还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创新。

首要之务,在于深入挖掘地方文化IP的独特性和故事性。文化内涵是文创产品的灵魂所在,只有根植于地方独特历史文化土壤的产品,方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但挖掘不等于照搬,而是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趣味巧妙结合,让传统与时代对话。

其次,文创产品需构建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优秀的文创产品应该像一面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的影子,投射自己的情感。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深入研究目标用户的生活方式、情感需求和表达方式,创造出能够引发共鸣的产品。正如“包挂”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年轻人展示个性、寻求认同的情感需要。

更为关键的是,地方文创发展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从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推广、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社交媒体的内容传播、与文化场馆和旅游景点的联动合作,均为推动地方文创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形成文创产业的良性循环,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包挂热”现象启示我们,当代年轻人渴望在日常消费中获得情感满足和文化认同。他们希望随身携带的不仅是一个小玩偶,更是一份心情、一个故事、一种归属感。对于地方文创产业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只有那些能够同时承载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产品,方能在这场“情绪价值”消费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人愿意随身携带的文化符号,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秦于颖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8/153508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