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答好“融合命题”,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来源:红网 作者:向珍艳 编辑:陈晓丹 2025-10-10 17:18:04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刘海砍樵》精彩上演,传统传说展现现代舞台魅力。.jpg

《新刘海砍樵》三维破圈,精彩上演。

□向珍艳

近日,湖南省“十五五”规划形势报告会在长沙举行,会上通报省委关于谋划编制湖南省“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情况。其中强调,要重点答好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两道融合命题”,为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不仅为湖湘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成为激发文化发展新动能的核心抓手。

答好“融合命题”,是湖湘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湖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拥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的丰厚家底。要将丰富的湖湘文化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打破部分文化产业面临的动能不足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两个融合”成为破题的关键。科技能为文化注入“数字生命力”,通过VR、AI等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变得“可交互”;旅游则能让文化落地“消费场景”,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两道融合命题”让湖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发展”,从“参观打卡”向“沉浸式体验”升级,并催生出数字文创、文旅综合体等新的消费业态,真正释放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激活文化资源的“数字密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而科技是创新的“加速器”。湖南要以技术赋能为核心,以自身的科技文化实力为依托,推动文化的创作、传播、保护、消费的全链条升级。

一方面,可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载体,深化AI、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让马王堆汉墓、岳阳楼、湘绣等优质IP突破传统媒介边界,实现文化“破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将岳麓书院、岳阳楼等文化地标,以及湘绣、花鼓戏等非遗项目转化为“数字资产”,既解决文化传承的“保鲜”难题,又开辟“云端文旅”“数字藏品”新业态。比如湘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打造“数字绣娘”虚拟IP,让千年针法在元宇宙空间上演;长沙花鼓戏《新刘海砍樵》实现“传统戏剧基因+数字技术+沉浸式演绎”的三维破圈,让“青春版”地方戏圈粉年轻人;永州祁阳市浯溪碑林通过激光扫描复原等数字技术打造碑刻数据库,建成全球首个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实现了碑文的数字化展示。科技为笔,文化为墨,让湖湘文化在数字浪潮中“活”起来、“火”起来。

浯溪摩崖石刻借数字技术重焕经典,展现千年石刻永恒印记。.jpg

浯溪摩崖石刻借助数字技术重焕新生。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释放文化价值的“现实场景”

文旅融合的核心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但关键是要构建“文化IP+旅游场景”的闭环生态,将文化融入旅游体验。湖南有张家界、衡山等自然景观,有橘子洲头、韶山等红色地标,也有凤凰古城、芙蓉镇等民俗风景,文旅融合具备天然优势。进一步挖掘文旅融合的内涵,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推动“文化IP+旅游场景”的双向赋能来实现。例如,凭借“非遗+旅游”的模式,湘西凤凰古城将苗族银饰制作技艺融入夜游项目,游客可以亲手参与制作银饰,让游客在体验中消费、在消费中传承;里耶古城也通过“秦简文化节”让千年秦简“开口说话”,加深我们对里耶秦简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健全“文化+交通+住宿”的要素协同机制,打通从“打卡游”到“深度游”的产业链,让文旅融合不仅成为“引流密码”,更成为带动地方经济、促进乡村增收的引擎。

答好“两道融合命题”,绝非短期之功,需要政策、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力。政策层面,需延续对文化科技、文旅融合的扶持导向,为融合项目“保驾护航”;市场层面,要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文化机构与科技企业、旅游公司的跨界合作;人才层面,需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科技、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为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唯有如此,湖南才能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湖湘文化在融合中焕发勃勃生机,让文化融合之路行稳致远。

来源:红网

作者:向珍艳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4/153422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