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游客在西安城墙和平门出入口扫码购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王济川
24.32 亿人次跨区域流动创下新高,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从北京故宫的摩肩接踵到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灯火璀璨,从苏州园林的诗意漫游到三亚海滩的热闹喧嚣,流动的人潮点燃消费热情,不仅勾勒出活力满满的中国画卷,更印证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下假日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政策协同下好“一盘棋”,夯实消费底气。假日经济的红火,源于政策合力的精准赋能。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定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让智能冰箱、节能空调成为家庭消费新选择;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为千万家庭年均节省利息支出超千元,间接释放消费潜力;就业补助资金精准投放,稳定的收入预期让消费者敢花钱、愿消费。从中央“人工智能+”行动拓展智慧文旅场景,到地方政府开放机关停车场、延长公交运营时间,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形成闭环。北京“京彩四季”促消费活动联动500余家企业,上海“假日消费季”发放亿元消费券,这种“中央统筹+地方创新”的协同模式,既筑牢消费能力的“压舱石”,又激活消费意愿的“一池水”,为假日经济注入稳稳的确定性。
业态创新拧成“一股绳”,释放市场潜能。流动的人群与创新的业态碰撞出亮眼火花。“票根经济”成为新潮流,中网赛事联动798艺术区推出“观赛+文创”套餐,带动周边商圈客流量增长;夜间消费持续升温,西安大唐不夜城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成都宽窄巷子推出“非遗夜市”,皮影戏、蜀绣体验吸引年轻群体打卡。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全聚德推出“中秋烤鸭礼盒”,线上销量;自贡非遗彩灯进驻主题乐园。科技赋能更添新意,黄山景区推出“AI导览”服务,游客扫码即可收听景点故事;三亚免税店启用“智能提货柜”,提货时间缩短至5分钟。从商圈“首店经济”扎堆亮相,到乡村旅游推出“民宿+农事体验”套餐,供给端的创新与需求端的热情形成共振,让消费热潮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民生温度织就“一幅画卷”,彰显经济韧性。假日消费的热力,本质是民生改善的生动注脚。鼓楼马凯餐厅里,一家三代围坐品尝京味菜;宁波慈城古县城中,游客排队体验手工年糕制作,非遗传承与消费需求双向奔赴。乡村旅游订单增长,云南哈尼梯田推出“稻作文化之旅”,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入境游加速复苏,外国游客在阳朔骑行遇龙河,用手机记录山水美景,中国文化的吸引力转化为消费动力。这些烟火气背后,是“保就业、促增收”政策带来的民生底气。当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假日里的人潮与消费,正是中国经济韧性最强劲的证明。
从珠江之畔的夜市霓虹到长城脚下的非遗市集,从东北雪乡的预热活动到海南海岛的避寒热潮,流动的中国孕育着无限可能。政策协同的“指挥棒”精准指引,业态创新的“组合拳”持续发力,民生温度的“粘合剂”凝聚信心,假日经济必将持续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幅流动的盛景中,我们不仅看到消费的红火,更看到一个元气满满、砥砺前行的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书写着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济川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4/1534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