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湘”当硬核筑高地,开放创新向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陈晓丹 2025-10-17 15:46:17
时刻新闻
—分享—

▲轨博会现场展出的盾构机 图 邹再捷.png

□吕金艺

从“工程机械湘军”的铁甲洪流,到“深海采矿平台”的探索之光,从湘江之畔的研发中心集群,到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万商云集,湖南“三个高地”建设交出的“十四五”答卷,不仅是一组组亮眼数据,更是以制造业为基、以创新为魂、以开放为翼的高质量发展历程。湖南正以“硬核”实力,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制造业的“筋骨”越练越壮,让湖南在国家先进制造业版图中站稳了“C位”。4家千亿级企业、53家百亿级企业构筑起产业“脊梁”,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撑起发展“四梁八柱”,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湖南造”向“湖南强”的质变。世界工程机械50强中5家扎根湖南,每10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9台出自湖南,电力机车、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居第1,这些“湘字号”王牌,不仅是车间里轰鸣的流水线,更是湖南对接全球产业链的“硬通货”。当中欧班列满载着湖南制造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驶向中亚、欧洲,当高铁列车以“湖南速度”穿梭于全国路网,湖南制造业早已跳出地域局限,以“全球视野”布局生产与销售,让“中国智造”在世界舞台上愈发醒目。

科技创新的“引擎”持续轰鸣,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如果说制造业是湖南的“肌肉”,科技创新就是强健肌肉的“养分”。全国重点实验室“双提升”、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月增75家研发机构、“4+4科创工程”重大创新成果达到百余项……湖南正以“每天都有新变化”的节奏,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更令人振奋的是,“江海号”盾构机、4000吨级起重机等“大国重器”接连问世,这些“从0到1”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让湖南在高端装备制造、深海探索等前沿领域掌握了“话语权”。

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让湖南从“内陆腹地”变成了“开放前沿”。湖南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低空领域12项全国首创成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为湖南发展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对非贸易规模中西部第一、经贸“朋友圈”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一次次开放“大动作”让湖南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而中欧班列与高铁网络的协同发力,更是让湖南的开放格局再升级。通过中欧班列,湖南的特色产品能够直达欧洲市场,借助高铁,湖南可以快速衔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种“对内联通、对外辐射”的优势,让湖南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既当好“参与者”,更做好“排头兵”。

从制造业的“量质齐升”,到科技创新的“多点突破”,再到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湖南“三个高地”建设的每一步都踩在了高质量发展的鼓点上。当高铁的速度、中欧班列的广度,与湖南制造的精度、科技创新的深度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省份的崛起,更是中国内陆地区加快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湖南必将以更硬核的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书写更多精彩与辉煌。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1/153604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