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胡艺华(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伴随着雄壮激昂、鼓舞人心的旋律,这次阅兵,45个方(梯)队汇成一股震撼山河、震天动地的钢铁洪流,多数武器装备首次亮相,充分展现抗战英雄部队的血脉传承,充分展示新时代人民军队政治建军新风貌、力量结构新布局、现代化建设新进展、备战打仗新成效。这一场盛大阅兵,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这场阅兵以融合创新、恢宏大气、直观形象、生动鲜活的形式,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诠释了“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的主题,是一堂立意高远、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沉浸式、场景化、示范性、现场版思政大课,彰显出强劲的历史穿透力、现实震撼力、民族凝聚力、思政引领力、艺术感染力。
生动阐释人间正道。参阅部队坚实稳健、坚定有力的步伐,铭刻着波澜壮阔的光辉足迹,也涌动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更闪耀着历久弥新的理论光芒。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从大刀长矛、土枪洋炮到大国重器、长天利剑,从游击健儿、中流砥柱到一流军队、钢铁长城,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奋勇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场阅兵在一个具有特殊含义和重大意义的历史节点,深刻诠释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一为实践所检验、为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更生动阐释了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这一为人民所铭记、为世界所认同的人间正道。
集中展示伟大成就。参阅部队威武严整的军容、高昂旺盛的士气、规范精准的动作,集中展示了新时代政治建军新风貌、人民军队好样子,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4支军种方队和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4支兵种方队以及武警部队方队,在党旗、国旗、军旗的引领下,首次统一擎军兵种军旗和武警部队旗接受检阅,集中展示我军改革重塑后的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充分体现我国国防体系现代化的新成果,具有重大政治和历史意义。新型坦克、无人智能、网电作战、高超声速、防空反导、战略导弹……23个装备方队以实战化联合编组的方式首次公开亮相,集中展示了新时代我军强大的体系作战能力、新域新质战力和战略威慑实力,充分彰显了我军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底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最新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的集中展示。
共同奏响时代旋律。这次阅兵的突出亮点之一,就是由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挺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演奏了29首乐曲。其中既有《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四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抗战经典曲目,也有《人民军队忠于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军战歌》《钢铁洪流进行曲》等一系列传唱度很高的嘹亮军歌,此外还有一系列根据各军兵种特点针对性新创的进行曲。由北京40所高校的3000多名大学生的联合合唱团共同演绎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7首歌曲。“思政+音乐”深度融合、相互渲染,让14亿多中国人民的心跳在音乐的旋律中同频共振,生发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切表达人民呼声。这次阅兵凝结着14亿多中国人民最质朴的集体意志和最本真的心灵呼声,也汇聚了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最广泛的价值共识和最崇高的现实期盼。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视、理想与现实的交互、民族与世界的融通中,中国人民崇尚和平的价值取向、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捍卫和平的坚强意志、推动和平的内在智慧、维护和平的坚定信念,从未改变也绝不会改变。回望历史,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选择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放眼未来,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和平世界。
广泛传递思想能量。这次阅兵向全党全国全军乃至全世界广泛传递了强大的思想正能量。一方面,对外坚定宣示,实现了三个充分彰显,既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充分彰显了中国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对内强化引领,达到了三重教育效果,不仅以震撼人心的宏大场景深化了全民国防教育,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加深入人心,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和国防意识;而且以信实公正的历史叙事实化了大历史观教育,唤醒苦难辉煌的民族记忆,以历史之光照亮和平未来、民族复兴;更重要的是以可感可及的浸润方式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提振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理想情怀、天下情怀。
(项目来源:2025年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名师工作室”)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姜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96/15254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