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阳扎根乡村教育的90后教师。
□文小生
今年9月10日,我国迎来第41个教师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的主题,恰好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20年的节点相遇。这场持续20年的“教育播种”,早已用实践写下答案:约118万名特岗教师奔赴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余所农村学校,以“大先生”的担当扎根乡野。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用对每个乡村孩子“不放弃”的坚守,为乡村全面振兴浇筑精神堡垒。值教师节到来之际,全社会理当向这群最可敬的“大先生”道一声:辛苦了!
“青年人就是要有志气。”“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效力。”中南民族大学排演的主题话剧团课《大先生》中,这些铿锵台词生动再现“大先生”的奋斗历程,引导着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价值追求。自2006年首批特岗教师踏上蜿蜒山路,这份“为国效力”的志向便在乡村教育土壤里扎根——曾几何时,偏远乡村学校常陷“老师来了又走”的困境,孩子想学美术却没有画笔,想听音乐却没有乐器;如今,特岗教师带着水彩、吉他走进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浩瀚,教给孩子知识,帮他们打开看世界的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这份“以心换心”的教育,让教育公平从抽象理念,变成了乡村孩子触手可及的成长机会。
扎根乡村,守住讲台,就是守住无数家庭的期盼。教师之所以伟大,是因其发光发热,点亮世界。成为乡村“大先生”,从来不是轻松的选择。如刘玉忠,有机会调任城区却坚守40年,只因“村里的娃娃需要我”;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残疾之躯为孩子传授知识的“独臂教师”唐广芳;如危急时刻以身挡车救学生、自己却再也没能醒来的李芳……他们一言一行中彰显为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时代育新人。这份坚守融入备课、家访的每个细节,点亮了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
20年特岗计划的推进,离不开政策“保护伞”:2024年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每人每年增3600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覆盖约130万人、人均月补400元;各地还确保特岗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办教师,优化职称评审向乡村倾斜,组织名师结对帮扶。数据印证成效,多地特岗教师留任率超80%,不少人从“新手”成长为教学骨干、校长,甚至带动区域教育发展。政策保障,让教师安心从教,筑牢了乡村教育的“人才根基”。
2025年教师节,我们把赞歌献给乡村里“把心种下”的他们。没有惊天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改变孩子命运;没有华丽光环,却用青春汗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教育动能”。他们的坚守,让乡村孩子们相信,山的那边有星辰大海,更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光明未来。他们的付出,让乡村全面振兴被教育的星火照亮。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文小生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91/1526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