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山河已无恙,英魂耀千秋

来源:红网 作者:万代红 编辑:李意一 2025-09-30 11:57:34
时刻新闻
—分享—

“祝福祖国”大花篮亮相天安门广场

□万代红

9月30日,当五星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当城市街头车水马龙,当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我们再次站在历史的坐标点上,向那些用生命铸就民族脊梁的英烈致以最深沉的敬意。

烈士纪念日,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它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实的反思、对未来的期许。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重温英烈精神,不仅是对过往的追思,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淬炼与升华。

英烈精神是民族存续的基因密码。翻开中国近代史,从林觉民《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决绝,到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对光明的坚信;从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果敢……这些名字或许已定格在历史课本的铅字中,但他们“把一切献给祖国”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英烈精神的核心,是对“家国”的终极诠释。当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当“小我”升华为“大我”,这种超越生死的精神选择,构成了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倒的根基。英烈们用生命诠释的,是超越地域、阶级、信仰的文化认同,他们或许信仰不同、方言各异,但在“保家卫国”的旗帜下,他们成为了同一个精神共同体的缔造者。

当“躺平”“佛系”成为部分年轻人的口头禅,当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消解英雄的价值,重温英烈精神显得尤为迫切。

英烈精神给予我们的,首先是直面困境的勇气。面对技术封锁,华为科研团队以“向上捅破天”的韧性突破芯片技术瓶颈,这份“不服输”的劲头,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归国、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的赤子之心一脉相承;面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消防员逆行冲向危险的身影,与汶川地震中空降兵15勇士“盲跳”灾区的壮举遥相呼应;面对国际竞争,中国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品格实现探月、探火的突破,这份坚守,与邓稼先隐姓埋名数十年研发核武器的奉献精神高度契合。这些现实中的奋斗者用行动证明,英烈精神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上了时代的新装,在每一个需要担当的领域发光发热

更深刻的是,英烈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尺。在利益多元、观念碰撞的当下,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产生张力时,英烈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选择,为我们划定了精神的底线;当功利主义侵蚀理想时,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为我们树立了值得追求的“价值坐标”。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不是对历史场景的简单模仿,而是对民族精神内核的守护与激活。

若将视野拓展至人类文明的广袤版图,英烈精神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从巴黎公社墙上的弹痕,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自杀式”抢险的消防员;从南非反种族隔离斗争中为平等献身的烈士,到叙利亚战争中守护平民的“白头盔”志愿者……这些跨越地域、种族、信仰的英雄,用行动诠释了人类共同的“英雄主义”。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英烈精神中“天下为公”思想的现代演绎,是对“英雄主义”的更高维度诠释。

当中国维和部队在南苏丹为平民筑起“安全屏障”,当“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航行全球为贫困地区提供医疗援助,这些行动背后,是英烈精神从守护家国到贡献人类的升华。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不仅在于守护自己的家园,更在于为全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

当我们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低头默哀时,不仅是在追思逝者,更是在叩问自身:我们能否接住先辈传递的精神火炬?我们能否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英烈的初心?答案,就在每个中国人对英烈精神的传承与践行中。

山河已无恙,但英魂永流芳——这,是一个民族对历史最庄重的承诺,对未来最坚定的宣言。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万代红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74/153250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