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市有机更新中的非遗保护困境与出路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兆峰 张正 编辑:陈晓丹 2025-08-25 15:34:58
时刻新闻
—分享—

□王兆峰 张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镇化转型、优化空间结构、提升人居品质的重要战略路径。与此同时,非遗作为城市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承载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但在“旧城新生”的实践中,其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活态传承也面临挑战。政策制度衔接不足、空间环境边缘化、传承与产业脱节、技术传播不均衡等问题依然突出。亟需从制度供给、空间营造、传承支持和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寻找出路,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非遗保护与活化的有机结合,更好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一、现实困境:城市有机更新中的非遗保护难题

(一)政策与制度困境

在城市更新实践中,非遗保护往往未能与规划建设形成有效衔接,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城市规划与文旅政策的长期碎片化,不仅削弱了部门间的协调力,也造成执行脱节和资源配置低效。同时,财政资金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和形象工程,真正用于非遗保护与活化的比例有限,难以形成持续性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足,市场化融资渠道狭窄,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以获得稳定发展保障。

(二)空间与环境困境

在不少地方,城市更新仍沿袭大拆大建的思路,注重功能置换而忽视文化延续。大量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工坊、集市和庙会场所被商业综合体和高层住宅取代,原有文化生态逐渐消失。传统与现代生活割裂,使非遗逐步脱离社区依托而被边缘化,原本日常化的文化实践被压缩为节庆性、表演化的展示。这种空间缺位削弱了居民与非遗之间的自然联系,也使文化根脉难以与城市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三)传承与产业困境

非遗传承具有典型的人本性和活态特征,但现实中这一环节危机凸显。部分传统技艺如手工纺织、陶瓷烧造等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经济收益偏低,年轻人缺乏进入动力,导致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断层现象日益明显。同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不少非遗项目被过度舞台化和商业化,虽然短期提升了知名度,却逐渐脱离生活语境,削弱了其真实性与文化厚度,难以维系可持续发展。

(四)技术与传播困境

数字化与新媒体已广泛应用于非遗保护,但整体水平仍较浅表。许多项目停留在影像存档和单向展示阶段,缺乏互动性与沉浸体验,公众难以深入参与。一些展示过度依赖炫目的技术效果,与非遗的语境相脱节,形成“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此外,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不足,部分依赖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数字化创新与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二、出路探索: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协同路径

(一)完善制度供给与政策支撑

在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中,应将非遗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整体规划,避免文化保护与空间建设“两张皮”。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文化、旅游、住建等领域的政策孤岛,推动多部门间的资源整合与统筹。与此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保障非遗项目的长期坚持。在资金模式上,可推广“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模式,鼓励企业、基金会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探索公益基金、社会众筹、产业投资等多元化渠道,构建稳定的资金供给体系。

(二)优化空间营造与场景再生

城市有机更新需摒弃一刀切的改造方式,注重历史肌理和文化记忆的延续,在提升物理空间品质的同时为非遗创造适宜环境。例如,在旧街区更新中,应保留传统市集、手工艺工坊、庙会场地等承载非遗活动的场所,塑造兼具生活气息与文化特色的街区格局。同时,可通过“微更新”的方式,在社区角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点、传习所或互动展厅,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可接触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

(三)强化传承机制与产业联动

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则在于人的积极参与和代际延续。应推动传统师徒制与现代社区教育相结合,建设“非遗工坊+社区学院”,让青少年与居民能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增强文化认同。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和学徒培养,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在产业层面,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和体验式消费深度融合,如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馆和特色旅游线路,拓展展示平台,提升市场价值。

(四)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慧保护

在数字时代,数字化应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播的新引擎,其目标不应仅局限于资料存档,而应强调活化利用和智慧再生。通过大数据、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可以复原传统生产和生活场景,让公众以沉浸式的方式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增强参与感与互动性。同时,应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和社交媒体,讲述非遗故事,展示传承人的日常生活,让年轻一代在熟悉的媒介环境中接触并喜爱非遗。此外,还可以探索建设“智慧非遗平台”,将档案记录、数字传播与互动体验结合起来,实现对非遗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和多层次推广。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兆峰 张正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2/69/152244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